- 参加第五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暨教学观摩研讨会所想到的 理想的高中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子-遂宁教育

| 参加第五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暨教学观摩研讨会所想到的 理想的高中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子-遂宁教育

2016年10月,笔者在四川成都参加了第五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暨教学观摩研讨会,聆听了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二十多位年轻教师的无生上课、有生上课以及近十位专家的点评和报告,饱享了中国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风采和专家的思想盛宴,看到了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希望和未来。
作为一位具有42年教龄的语文教师,笔者对这次赛事感到十分欣慰和愉悦。但这同时也引发了笔者诸多思考:语文课究竟教什么?怎么教?怎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这好像是一直悬而未决的大问题。这次执教者的课后感言(小结或反思)、观众提问和专家点评,似乎让我们解除了语文应该教什么、如何教的大困惑。笔者在想,如果按照选手、观众和专家对语文教学理念的解读,这是否就是高中语文教学真正的路径和出路?这是否就是我们高中语文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是否就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中国语文课程?
笔者在语文教学的路上,一直探索不止——做了大胆的尝试,并有了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即对倡导语文教学过度“挖掘”文本、肢解文本的做法,一直保留自己的看法。我们说,品味涵泳文本,咀嚼吟诵妙语,这自然不可否定,但一味讲究篇篇“深挖”,课课“通透”,这是否就是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这是否就是学生发展需要的好课?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一是靠“学得”嵇氏四弄,二是靠“习得”,我们一味倡导“挖掘文本”,能否让学生就“学得”了真语文?学生“通透”了文本,是否就真正提高了语文素养?可以说,我们的高中语文课讲得已经够多了,但专家还是一再强调:“文本解读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师的终身课程的看家本领”;“深挖文本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功”;“解读文本是教师的真功夫”;“语文教师必须在解读文本上下苦功夫”;“语文教师的真本事就体现在讲透文本上”。
这些观点,对那些不读文本、不懂文本、只借助参考书上课的语文教师来说贝蒂寄生虫,无疑是个警示,也是一个忠告。语文教师最起码的功夫就是既能从容地走进文本,又能轻松地走出文本,用这种功夫能够对学生适时点石成金,必要引导即可,没有必要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挖掘文本上。我们“深挖”文本的目的,不是帮助学生“解读”什么、“通透”什么,而是对学生严重缺乏自信。语文教师真正的“看家本领”就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学,不是“挖掘文本”,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读写能力。
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是少、慢、差、费?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够喜欢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学了12年母语却一直没有成就感,没有自信心,没有自我期望值?为什么我们的高考语文成绩一直让学生失望、沮丧?

基于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种种问题,笔者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了大胆尝试:根据不同年级,遴选不同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整本书作为学生“文本”(教材),如文学、传记、美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把教室作为学生的阅览室。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如何写、评读书札记,如何与同伴交流读书心得,如何撰写读书报告,如何开好读书研讨会。
在如何阅读“教材”方面,我对学生着重强调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品味、思考、质疑一本书,如这本书写了什么?这本书写得怎样?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对你有帮助的问题是什么?哪些内容颠覆了你的思想?哪些观点值得质疑?我要求学生读书要有发现的目光,从平淡的字里行间要学会发现蕴涵着的母语之美、内容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读书要养成批注、点评和摘录的习惯,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阅读、思考和撰写读书心得。
读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文字的背后想到些什么,如为什么是这样,依据是什么,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如何选择,如何判断,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书就是为了让学生的精神能够站立起来,站到外部世界的光亮中去,面对人生,他们能够得之不喜,失之不忧。读书就是为了让学生寻找思想资源,寻找精神高地,完成自我教育的历程。
笔者强调学生用整本书作教材,不是否定学生的“必修”文本。“教是为了不教”,只拿教材作例子。如对每册“必修”文本的精美文章遴选一、二篇探究即可,其余让学生自主阅读,同伴互助,教师答疑。教师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节省时间用来阅读整本书。
笔者相信安信爱,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靠教师“挖掘”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主阅读沉淀出来的。简言之,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老师用苦心“教”出来的,而是靠兴趣“读”出来的。学生的作文水平更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
笔者相信:一个学生在高中三年阅读五六十本好书,远比“挖掘”几本教材更有意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强调学生要有文化基础,而学生只有靠大量阅读,才有可能拥有文化底蕴、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学生唯有具备了这种文化基础,才有可能具有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也才有可能学会探究。
笔者相信: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才有可能学会学习、自主发展,才有可能拥有健康的生活和健全的人格。
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有可能具有天下情怀,才能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并积极参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要有大语文观,要有大视野、大实践、大探索。要以多元文本为指向,让学生深层感受到:好书胜过老师的任何“解读”和“说教”,好书胜过任何一所好学校。要使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就要带领学生走出局限学生发展的必修文本,为学生独辟蹊径,点亮心灯,让学生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让学生经常与大师对话,旨在成为见过思想世面的人。
我坚信,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一定是在好书里泡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的高端设计和“深挖”出来的。读书是滋润生命的源头活水,好书可以让学生发现自我安瑟十三,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健康成长。笔者以整本书作为学生“文本”已实验多届,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获得了理想的高考成绩。实验过程见2014年第6期和第7期《教育文汇》刊发的《下辈子还当老师——我教语文40年》。

为了研究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效果,多届毕业学生邀我聚会,我都会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现在的工作有无一些帮助?你认为最理想的高中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子?
以下是我从多届学生的回答中选出的若干发言片断。
“最好的语文老师就是让学生多读好书,勤于思考,善于表达。我觉得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我收获很大。大量阅读培养了我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面对社会、面对人生的能力。我之所以胜任我目前的工作,并得到领导的信任,走上了领导岗位,我非常感谢语文老师高中三年对我们阅读习惯和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位考上武汉大学的学生说:“无论是语文课,还是其他课,老师都要精讲少讲,都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用来自主学习,因为许多知识不是老师能够讲给学生的,而是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学的。”
一位高考语文135分的女生说:“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语文课上,我都准备一本自己喜欢看的书,很少听老师分析课文,我虽然受到老师多次批评,但还是不能改变我的阅读兴趣。说心里话,我喜欢高中语文课,老师用心为我们挑选了一本本好书,作为我们的活教材,让我们都能够沉下心来读读、想想,还指导我们议议、写写,我觉得这就是好的语文课基维斯,因为我们学得实实在在:人人在阅读,人人在思考,人人在动手,人人有收获。”
“我认为,语文课上不少老师过度分析课文,是对学生时间的一种浪费。语文老师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我觉得这是学生成长的核心要素,语文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解决这一问题。”“好的语文课,不是看老师讲得怎么样,应该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好的语文课,老师不能只帮助学生分析课文,更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有效阅读。一节语文课学生一般可阅读一万多字,并有自己的思考,这比老师的分析、划段更有意义,语文老师要让读书成为学生真正的语文课。”
“读小学一年级时,我每天晚上就有写不完的作业,整个小学六年语文老师没给我们一点课外阅读的时间。初中三年我们连做作业的时间都不够用,哪还有阅读兴趣和习惯?幸亏张老师在高中语文课上指导我们读了一些整本的好书,才知道,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少重要!我以为,语文老师能够带领学生读书就是最好的语文课。”
从多届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喜欢在老师指导下自由阅读,而不是老师只局限对文本不厌其烦地解读。笔者以为,高中语文课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学会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语文教师的真功夫应该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换言之,语文教师只有改变自己,才能真正改变学生。我们站在讲台上应该成为学生一本厚重深刻的大书,周毅火一本常读常新、能够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书,一本思想之书、智慧之书,学生在你长期的浸润中自然能成为爱读书、会读书的人。四
基于上述认识,我愿意和年轻教师交流我以下的教学观点。
语文教师靠思想上课,而不是靠技能上课。与其一味追求教学技能技巧,不如潜下心来,把功夫用在读书上。一个具有专业认同、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的教师,就会有自己的教育视野和眼光,就会有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技能。一个缺失文化底蕴、底气、才气和大气的语文教师,其技能技巧只能是肤浅的演技,因为他缺失思想和智慧的支撑,因为他缺失温度,不接地气,远离学生,游离于真正的教育。
一味追求教学模式,不如按照自己的思想教学,别人的东西只可借鉴,不可照搬。一个缺失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的教师,一味玩弄他人的教学模式捣蛋鬼日记,只会丢失自己,忘却自己的学生,只能成为从众型教师,从而失去自己教学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试想,语文教学,有谁见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有哪种模式能够成为金科玉律?优秀的语文教师,只有探索出自己的一条路来,才能走得更远。
一味依赖搜集的图片、参考资料用来教学,热衷于“拿来主义”,这岂不屏蔽了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一节没有灵魂的课,又怎能唤醒沉睡的学生?又怎能谈得上“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教学?
多媒体不可滥用,语文课的“现场感”十分重要,不能目中无学生,不能只对着空气讲,只有与学生保持时刻的交流与对话,只有用心灵感染心灵,用生命濡染生命,才堪称富有活力的生命课堂。
好的语文课必须让学生分组活动吗?在哪种情况下需要活动?学生明白的问题是否还要分组讨论?形式主义是语文教学的大忌。与其热热闹闹地讨论,不如多一些沉静让学生思考。厚重的课是语文教师的厚积薄发,最美的课是语文教师的画龙点睛,富有生命的课是师生生命的圆融和呈现。
你一直在上“牵牛式”的课吗眉县吧?一节好课必须在自己的设计中吗?一味拽着学生往自己设计好的框架里钻,你又怎样面对意外的课呢?我们常常看到:学生的话题一旦超出我们设计的范围,总有一阵慌乱和紧张,总要用心把学生的思路再拉回到自己设计的原路上来。我们为什么要恐惧地回避这样意外的课?为什么不能尊重学生给我们的一次生成好课的机会?为什么不能接纳学生向我们发出的真实的声音?为什么不能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空间?如果我们回避或拒绝学生所给我们的意外课,那么,学生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又如何培养?
一堂意外的课,是对语文老师的一场挑战,一堂意外的课,是对语文教师有无教育机智和教育智慧的考验,一堂意外生成的课,才是活力四射、血肉丰满的好课。
结语
语文究竟怎么教,我们讨论得已经够多了,而语文究竟教什么,我们讨论的还远远不够。教什么,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核心问题,因为它决定学生学习质量问题,决定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否落到实处,决定国民素质能否提高的问题。所以,用心研究教什么,这才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根据笔者多年与城乡教师交流了解到:常年不读一本书的教师大有人在。试想,教师不读书,又怎能埋怨我们的学生不读书?一个没有读书兴趣的语文教师,又怎能教出喜欢读书的学生?一个不读书的国家意味着什么?面对孩子深受牵制、捆绑的语文课,我们是否也学鲁迅呐喊一声:“救救孩子!”救救语文,救救我们的母语!我们能否该把真正的语文课还给孩子?

徐孝国摄
(安徽省利辛县第一中学张帮群)

扫描识别二维码,了解更多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