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毕生的智慧,都用来吃火锅了 国学一刻-妍说时光

| 古人毕生的智慧,都用来吃火锅了 国学一刻-妍说时光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国学一刻(ID:guoxueyike)
转载请联系国学一刻噢~

单在吃这方面,悠久历史的沉淀让中国在国际美食界笑傲群雄。
天越来越冷了,外面寒风呼啸天寒地冻,这个季节最容易诱发人的火锅情节。
试想,脱去臃肿的外套,邀几个好友一同来围着一锅滚烫的火锅,大快朵颐谈笑风生得有多惬意!
这时外面一片萧瑟,友人们在室内擦着汗吸溜着嘴,食物的诱惑冲击着敏感的味蕾令人幸福的几欲眩晕。
爽快之余,不仅要发出一声感叹,是谁发明了这么绝妙的美食的呢?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对火锅史追根溯源一下。


最早的火锅雏形及鸳鸯锅
中国古人的智慧从来不会让后人失望,去看看各地博物馆,那些静静陈列的器皿不断的震惊着我们的智商。之后,不断出土的文物又一次次刷新着我们的认知。
单在吃这方面,悠久历史的沉淀让中国在国际美食界笑傲群雄。
那么,火锅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呢?
据《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意思是众人围在鼎四周,将牛羊肉等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雏形。
这是在什么时候呢?商周时期。
这时候的火锅只是在祭祀或庆典时偶尔才享用天龙诀,连严格意义上的正餐都不算,只能算是仪式上的分食。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已经很发达了,这时候的鼎功能较完善,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盛放食物,下层托盘烤炭火。
对此《战国策》就记载道:“昼游于江河,夕调乎鼎鼎。”而北京延庆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也是个佐证。
到了这个时候,人们还是没有火锅的概念,因为有火锅的形,还没有火锅的灵。
而五熟釜鼎的出现逐渐让火锅有了灵魂。
据《魏略》记载:以五熟釜鼎范因太子铸之。釜成,太子与繇书曰:‘昔有黄三鼎,周之九寳,咸以一体使调一味,岂若斯釜五味时芳?’”
什么是五熟釜鼎呢?就是最早的鸳鸯锅,甚至比鸳鸯锅都多了3种味道,贵族们可以随意挑选逐渐喜欢的味道。
只可惜那会辣椒还没有进入中国,人们还无法品尝到火锅的精髓。
这是三国时期了。


元代的羊肉涮锅
即便是之前已经有了火锅雏形了,但是,人们还是习惯于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这个习惯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来说更是如此。
到了元代时,南下远征的忽必烈有一日大战前忽然想起家乡肥美的羊肉来。也有可能是馋虫上脑,也有可能是古代大战之前必吃牛羊肉的缘故,比如辛弃疾写的“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就是牛肉斯帕拉捷,要犒赏三军。
总之,不管什么原因,忽必烈就是想吃羊肉了!
临上战场了,这让厨师怎么给你精心准备一锅手抓羊肉呢?但是BOSS就是BOSS,不听理由只讲结果。
然后这个厨师灵机一动林姿妤,为了争分夺秒也为了活命,他把新鲜羊羔片成薄片,为了遮盖膻味,又准备了一小碟蘸料。
就这样,忽必烈解了馋,厨师保了命孙其君。
没想到这一做法歪打正着合了BOSS的意,吃完后的忽必烈竟然对这个新奇味道念念不忘。
之后大摆庆功宴时也邀群臣一同来品尝,大家吃后只喊“好吃!”
大口吃肉有大口的爽烈,小口有小口的精致独特。
自从涮羊肉流传了下来,从宫廷佳肴慢慢传到了民间。
这便是有了灵魂的早期羊肉火锅。


宋朝的兔肉火锅
到了宋朝后,人们总算是尝到了火锅的精髓。
宋朝是全民火锅时代,而且那时,辣椒已自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那么,火锅底料和蘸料也自然少不了辣椒这一主角。
宋代林洪写的《山家清供》有这样的记载:游武夷六曲,访至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
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侯汤响一杯后,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汤、摆熟、啖之,及随宜各以汁供。”
这是记录最详细的古籍资料之一,那时的火锅非常接近于现在的。他们是怎样烹饪的呢?
在山中游玩时肚子饿了头师傅一体,于是逮到一只兔子,按理来说野兔肉红烧一绝。
但是他们没有厨师,于是效仿忽必烈的大厨一样,把兔肉片成薄片,再支一口锅,待水开后把兔肉丢进去。
然后沸腾的水将殷红的兔肉上下翻转,不消一会功夫,鼻腔内充斥着最本真的肉香,夹一筷头出来,热腾腾冒气的肉蘸着提前备好的葱姜蒜等蘸料吃,蘸料根据每个人的口味自行调配。
这时山风习习,夕阳余晖铺洒在每个人身上,而各个人则是齿颊留香,五内俱贴。
哇,怎一个香字了得!不比红烧兔肉差什么。
打着嗝的林洪于是作诗云:“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
于是,火锅在宋代又有了格外雅致的别称“拨霞供”。


大清的千人超级火锅
火锅这个物种,简单美味刺激,有人爱之入骨,有人则是避之不及。
一代才子袁枚就对火锅不屑一顾,甚至要劝人戒之。
他在《随园食话》里写道:“冬日宴客,惯用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难差。今一例以火通之,其味尚可问哉?”
袁枚是个有格调的讲究人,他对食物要求很严格。
对他来说,一群人闹哄哄挤在一起已经很吵了,而且不管荤素各色食物都丢进去煮煮宜阳天气预报,那还能吃出原来的味道吗?
嘿,这个问题很难吗?并不难啊!对于火锅达人来说,这个问题好解决。
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养生随笔》中就谈到了这个问题:“冬用暖锅,杂置食物为最便,高峰圭二世俗恒有之。但中间必分四五格,使诸物各得其味。或锡制碗,以铜架架起,下设小碟,盛烧酒,燃火暖之。”
你看,真正喜欢了就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找个类似前面说过的五熟釜鼎来,每一格放不同种类的食物,这样既能控制好时间又不串味。搞定!
而且火锅就是要闹,要热气腾腾的燃的感觉才对味。
无论怎么样,人们爱火锅的心丝毫不减。
于是清朝帝王的冬季食单上写有:野味火锅、羊肉火锅、生肉火锅、菊花火锅等。而锅具形式已有双环方形火锅、蛋丸鱼圆火锅、分隔圆形火锅等。
清朝皇宫里的千叟宴更是将火锅推向了高潮。
第一次千叟宴是康熙大帝为了给自己过寿,就宴请了全国来给自己贺寿的老人,只要满65岁即可免费吃吃喝喝。
一时间,畅春园里白发苍苍的老人达5000余人,架起了据说1550多口锅一夜皇妃。
在一片沸腾声和酒池肉林里君民同乐,成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
看完这篇文章后的你,是否会对千百年前发明和沿革火锅的前人敬意升腾呢?
其实,吃是次要,重要的是与围坐在一起的人的那份融洽友谊。那就邀三五知己继续火锅传奇吧!
嘻嘻嘻,明天就是周末啦,火锅约起呀李明勋!
国学一刻,让文化走进生活,让国学温暖你心。中午好好休息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