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地名最风雅的十个城市,字字如诗! 文化-文化城阳

| 古代地名最风雅的十个城市,字字如诗! 文化-文化城阳


古代地名君莫改,寻根问祖好识途。
月是故乡明,越是故乡名。
的确,地名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就是一条回家的路掟上今日子。
无论走多远,
一听到故乡的名字,心头总会泛起一阵暖意。

琅琊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
——《琅琊榜》
还记得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吗?没错,就是这个琅琊。琅琊是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历史上曾有琅邪邑、琅琊国、琅琊郡、琅琊道宅游记,涵盖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

楼兰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是西域古国名,当时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岸。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陈杏衣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姑苏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苏州古称平江,又称姑苏。相传,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吴地册封给胥。从此,吴中便有了“姑胥”之称。年代久了,“胥”字又不太好认,而在吴语中“胥”“苏”两字相近,于是“姑胥”就渐渐演变成“姑苏”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水荠菜秀碧除疤膏。”讲的正是苏州。
兰陵
客中作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别太晚回家,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公元291年,晋惠帝分东海郡之兰陵、承、咸、合乡、昌虑5县,置兰陵郡,理氶城。在南北朝战乱时期,行政区划也变得混乱无比,兰陵郡概莫能外徕木股份,但范围大抵仍在今临沂、枣庄一带。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废兰陵郡。
兰陵据传由楚大夫屈原命名,因当年兰陵周围高地上开满兰花而得名。黄淮流域先秦时期气候温和滋润,植被丰茸,兰花簇拥在广袤无垠的幽林之中。只因气候生态改变,今黄淮以北已再难寻觅兰的踪迹。
长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80核处理器。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长安是西安古称,取意“长治久安”,是十三朝古都,为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200多年(不计陪都)建都史。由于建都长安的周、秦、汉、隋、唐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和文明的黄金时代,因此在唐以后,虽然长安不再为国都,但“长安”一词却成为国都的别称。

金陵
金陵
王贞白
六代江山在,繁华古帝都。
乱来城不守,战后地多芜。
寒日随潮落,归帆与鸟孤。
兴亡多少事,回首一长吁。
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一般认为因南京钟山在春秋时称金陵山而得名。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后,就在今清凉山上修筑了一座城邑。因那时紫金山叫做金陵山,它的余脉小山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楚邑建在清凉山上,而清凉山当时是金陵山的一部分,所以把此城命名为金陵邑。

广陵
广陵
谈迁
南朝旧事一芜城,故国飘零百感生。
柳影天涯随去辇,杨花江上变浮萍魏焌皓。
远山依旧横新黛,断岸还看散冷萤。
今日广陵思往事,十年前亦号承平。
公元前319年,楚怀王筑广陵城犬儒学派,广陵之名始于此。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唐代定名为扬州。扬州之名虽然也雅致,但相比广陵韵味还是少了些。中国历史上还有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琴曲——《广陵散》,以及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典故——竹林七贤领袖嵇康之“广陵绝唱”。

江陵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江陵,荆州市古称。江陵的城市前身为楚国国都“郢”,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历时515年。至汉朝起,江陵城长期作为荆州的治所而存在,故常以“荆州”专称江陵。

浔阳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九江市古称,因古时流经此处的长江一段被称为浔阳江,而县治在长江之北,即浔水之阳而得名。后长江改道,县治变为江南,原九江郡分为江南江北两地,南面即今江西境内的九江市所属地区,北面包括今天的湖北省黄梅县小池至孔垅一带,使浔阳之名仍得以延续。除“浔阳”外,九江亦有“柴桑”“江州”等其它古称,自秦设九江郡,汉灌婴筑城以来,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

庐州
庐州月(节选)
许嵩
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
月也摇晃,人也彷徨
乌篷里传来了一曲离殇
庐州月光,洒在心上
月下的你,不复当年模样
庐州,合肥别称,西周始置古庐子国。隋朝开皇初年,改合州为庐州,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县、霍山县、庐江县、巢县等地。唐宋辖境缩小,元朝至元年间,改为庐州路,明朝改为庐州府。1912年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