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推荐】《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与宗教信仰-山大辅仁

【外国文学推荐】《罪与罚》中的犯罪心理与宗教信仰-山大辅仁

马克思的《资本论》,陀思妥夫斯奇的《罪与罚》等,都不是暇末加咖啡,吸埃及烟卷之后所写的。要将现在中国人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比较起来,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对比起来,真是望尘莫及。
——鲁迅
“人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的常人,仅仅是繁殖同类的材料;另一类是真正的人,也就是有天赋,能在自己所处的环境里说出新见解的人。第一类人永远是现在的主人;第二类则是未来的主人。第一类人保存世界,增加世界人口;第二类人推动世界进步鲟鱼的做法,引导世界走向终极目标。两类人都有完全一样的生存权利。”
就是这个理论指引拉斯科尔尼科夫,二十岁的大学生,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这个理论也折射了19世纪末俄国人民的苦难,永恒概括了人类的现状。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揭示了人的一切。
《罪与罚》分为六个部分和尾声,篇幅很长,但是情节并不复杂,涉及的都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周围的人物。贫困休学的他砍死了老太婆和她妹妹,侥幸逃离现场,开始时为“杀死虱子般的老太婆”欣喜,而后来处于半疯状态的他无休止的受到“罪”的惩罚,举动异常引起警局的怀疑,最终他向为了家庭出卖身体的索尼娅倾诉了一切,走向警局自首,流放西伯利亚受刑。索尼娅的爱使拉斯科尔尼科夫复活,两人忍耐、等待,一起守候八年的刑罚……
但是让我着迷的不是情节,更不是近乎圆满的结局,而是精彩冗长的心理描写,新奇病态的社会思想和扭曲矛盾的人性透析,如同上演一部融犯罪、悬疑、心理为一体的电影,但比电影动人心弦。
一、“他在心理上逃不了”
与其说《罪与罚》是一部社会哲理小说,不如说是社会心理小说,陀氏大笔泼墨于心理刻画,细致入微冷杰松。有时我完全就入了进去,与主人公共同挣扎,故事结束后心如刀绞。陀氏就这样让读者“犯罪”“受罚”,并且不能自拔。冗长的描述(这种冗长或许因为俄语的句法特点)给我一种安全感和恐惧感,安全的是人物在我面前展露无遗,而之后却是洞察内心的深深恐惧。我对此经常愤懑不已,陀氏似乎故意折磨着读者,这种写法也造成文学的其他表现手法缺失。不露痕迹,不易察觉的表现同样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可惜作家用的太少。
心理描写的精彩部分当推拉斯科尔尼科夫杀老太婆前后的心理斗争。犯罪之前犹疑不决,起初认为这件事卑鄙可恶,下不了决心,却因恰好听见另一大学生对军官说出想杀老太婆的想法,而使一切成为定数,其实拉斯科尔尼科夫心中早已作出选择,这次“无足轻重的谈话”只不过使他更坚定雪源康。在狂热茫然中,他周密考虑谋杀过程,一边告慰自己不是犯罪卡尔迅驾校,理性和意志始终坚定,一边心跳和脸色在背叛着他。杀老太婆干净利索,但当杀死无辜善良的丽莎维塔后,憎恶恐惧涌上心头,甚至强迫自己马上自首。
没有什么能比心理活动更能表现人物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不仅处于自我斗争中,与以波尔费利为代表的警方也在打心理战。犯案后奇怪的举动和“伟人有权利杀人”的理论使警方怀疑,但警察却没证据琴帝txt,于是两者处于制衡中,波尔费利故意让真凶处于疑神疑鬼的状态中,声东击西最后当头棒喝,结果如其所料,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心理上逃不了”。
“人是不会改变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如是说。从他的理论产生开始,心里便要“冒昧一试”,这很像强迫症。一旦践行,便沦入万丈深渊旋子彩画。人的心理最微妙最难理解,尽管强调坚强的自我意志,但理性终被疯狂吞没。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理论失败的根源在于自信和怯弱,他自诩能如拿破仑为人类立法,支配一切,讽刺的是,他连自己的心理都控制不了,外界的怀疑、母亲妹妹和索尼娅的苦难完全使他乱了阵脚,人类本身的怯弱无能最终毁灭了他。
二、病态的笑,病态的梦,一切的病态!
陀氏对“病态”颇为钟情,正如卡夫卡喜欢“变形”,一样的是人性的扭曲,不同的是《罪与罚》病态是俄国世纪末的病,现实而沉重;卡夫卡着重个体的精神状态,荒谬而悲凉。从某种角度上讲,故事中所有人都是病态的,除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尤以马梅拉多夫和杜尼亚为典型。
穷官吏马梅拉多夫离职,穷困潦倒,整日靠女儿卖淫挣的钱酗酒,妻子绝望地呵斥他,撕扯着他的头发,他却不感到痛苦,而是一种享受,直到当街被马踩碎心脏,临死前面对女儿索尼娅忏悔时才让人怜悯。穷人走投无路,这种滋味在当今时代根本无法体会,可在19世纪末的俄国已成为常态,马梅拉多夫除了在酒瓶里寻找眼泪什么都做不了,我对此同情多于批判,相信陀氏也是如此。另外,杜尼亚为了母亲和哥哥拉斯科尔尼科夫嫁给虚伪的官吏卢仁,后来认清其真面目才毅然决然地拒绝,她压制了道德感、自由、安宁乃至良心,这也是病态,但却高尚得令人哀伤汾西矿业贴吧。杨丽颖
陀氏反对社会主义的倾向在书中多有体现,如认为社会主义消灭个性,“越不像自己越好,这才是最大的进步”烟波天客,但资本主义制度也并没有解救人,书中对犯罪的看法正体现了这一点。“犯罪是对社会制度不正常的抗议”,“经济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中文明阶层道德败坏”,“老太婆不过是一种病,我没有杀人,我杀死的是原则”,“大家都杀人,伟大的人可以问心无愧地杀人”,“彼得堡是一座半疯子的城市,很少有地方像彼得堡对人的灵魂有那么多阴郁、强烈和奇怪的影响”……这些思想交互碰撞,产生了一个病态的俄国。
三、“受难是好事”
拉斯科尔尼科夫不信仰上帝,但也不痛恨信仰,只不过他的上帝是拿破仑,而当他如拿破仑一样陨落时,他竟向索尼娅要来福音书,虽然还没有打开过,但他获得了新生,即使他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一个人必须受难”,基督的精神使索尼娅劝导拉斯科尔尼科夫自首并一起受难,也使被错抓的油漆匠米科卡尔甘于在当局手里受难。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个神经脆弱的人,在他的信仰里有很深的虚假,任何教条都不可能给他带来福音。我并不怀疑索尼娅爱的力量使他复活,也许某一瞬间或一段时期他重获新生,但拉斯科尔尼科夫不会轻易得到救赎的,这不是简单的信不信的问题,关键在于控制力。陀氏为他指明受难之路,这条路最有效却最痛苦,最简单的路莫非自杀,拉斯科尔尼科夫想过自杀,但最终明白“摆脱不了本能的束缚”。
“宗教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主观虚幻的反映”,“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就会丧失一片领地”,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宗教观。本来对宗教不置可否的我看完此书却对赎罪、受难理解了些许。个人认为,在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是信仰安全的,一种是全都不信只信自己的人,这种人要么是伟人(即第二类人)要么是疯子,思想完全独立;另一种人则是将宗教作为救命稻草,上帝永在心中,思想完全依附异世猎美。而大部分人的信仰都是支离破碎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也是如此,他在其自创的理论里摇摆不定,因而这类人犯罪后,救赎的代价将是巨大的竹马钢琴师,甚至绝大部分人无法自我救赎,人性所致,强求不得,正如电影中肖申克得到了救赎,而那个老人却以自缢告终。

编辑:郑月岚 审稿:薛菊 丁相玉

山大辅仁学校
一座有态度的学校
欢迎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