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李天翼:行于田野,知行合一-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

【多彩贵州网】李天翼:行于田野,知行合一-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

人物简介:李天翼,男,苗族,1975年生,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人,农工党党员,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常务副主席,主要从事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旅游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先后主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西南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西江模式”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承担《雷山县旅游“十二五”规划》、《西江景区景点导游词》、《郎德苗寨景区导游词》、《久安乡土文化教材》等多项地方文化项目;公开独著、合著出版《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研究》、《苗族民间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苗语》、《贵州苗族古籍总目提要》、《苗族民歌精选》等学术或文化传承著作多部; 2017年荣获“首届贵州省十佳青年民间艺术家”称号。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袁小娟)“今年是西江苗寨旅游开发十周年刀光虎影,十年来,伴随着旅游的开发,西江苗寨变化很大,可以说沧海变桑田,换了人间,我们在西江的主要工作一是做文化传承,二是对西江旅游开发十年来做经验上的总结……”访谈一开始伯尔尼奇迹,李天翼就打开话匣子,向我说起了他家乡西江的变化。
李天翼出生在一个苗族语言文化研究世家。其父李锦平早年在西江中学教书,李天翼自幼起就一直跟着父亲在西江苗寨长大。1987年,李锦平到贵州民族大学的前身——贵州民族学院任教,专攻苗族语言文化研究,虽然离开家乡搬家到了省城贵阳,但在家庭内部,李锦平一家依然煮苗菜,说苗话,当有家乡人来家做客,家里不时响起悠扬的苗歌声。正是在这样浓厚的苗族文化家庭氛围中,李天翼不知不觉像父亲一样走上了苗族文化的研究之路。
2004年,因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李天翼到云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8年接着到中央民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回到贵州民族大学任教。因为读硕读博时做的毕业论文都是民族旅游,加上受父亲的语言文化研究熏陶,所以李天翼主要关注民族旅游和民族文化两个领域。旅游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为了解政府如何运作旅游的开发与管理,2011年,李天翼到贵阳市花溪区旅游局挂职任副局长;2013年到贵安新区大学城管委会任挂职任副主任。到政府部门工作表面虽然看似远离了原来的专业轨道,但在政府3年的工作为李天翼后来的民族文化实践转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政府工作的那几年确实对我后来的实践转型影响很大,掌握民族文化理论很重要,但如何把民族文化的知识付诸于实践,这是我在政府挂职得到的最大收获。”李天翼这样说。
正是有了在政府挂职的经历,自2014年起,李天翼就开始结合所学专业开始了民族文化的实践工作。2015年,在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支持下,李天翼带领调查小组到贵阳花溪久安乡进行田野调查,经过1年多的辛苦努力,李天翼完成了《茫父故里 古茶久安》乡土教材的编写工作圣门风云,2016年该乡土教材首印6000册,供久安全乡中小学作地方教材使用,开创了贵阳市花溪区编写乡土教材的先河。
李天翼编写的《茫父故里 故茶久安》乡土教材
“你别小看这小小的乡土教材,它的编写可比写学术论文难多了,里面的语言要通俗易懂,设计上还要图文并茂,为了尽量让孩子们看得懂,我们整整花了一年多的功夫钻研中小学教材”。谈到第一次编写乡土教材,李天翼这样感叹道。据了解,这本乡土教材自从在久安乡中小学校使用以来马永真,社会效果非常好,它不仅促进了久安乡孩子们对家乡的了解,还促进了当地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与此同时,李天翼回到家乡西江千户苗寨,凭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苗族文化的熟悉,在西江景区的支持下,李天翼先后完成了《郎德苗寨景区导游词》、《西江苗寨景区景点导游词》的编写工作,目前这两个景区的导游讲解蓝本,都是以这两本导游词为基础,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因此而了解和认知了西江景区和郎德景区的苗族历史与文化。

李天翼在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和村民交流文化传承
2016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李天翼和父亲李锦平教授在家乡西江创办了新型旅游研究与民族文化传承机构“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研究院定位为“学术本位、文化传承、旅游创意”。研究院成立两年来,先后公开出版了《苗语》、《苗族民歌精选》和《苗族民间文学经典作品选读》等多部民族文化传承教材,其中《苗族民歌精选》还免费发放到黔东南州30多所民族中小学校,对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7年和2018年,研究院还分别在西江、开觉等苗寨举办多次的“学苗文唱苗歌”公益传承教学活动,深受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在大学的课堂里,我们民族学老师更多是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倡导者和研究者,真正文化的传承保护主体才是民族村寨那些普普通通的村民,作为教师,我个人更乐意在教书育人的基础上,到农村和田野中去,把所学知识和地方需求结合起来,从事民族文化实践盈科数码。”谈及专业和实践的关系,李天翼这样说。也因为这几年来在地方上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显著工作成绩,2017年李天翼荣获了“首届贵州十佳青年民间艺术家”称号。

李天翼在田野调查时和少数民族妇女合影
几年来的田野实践,也促进了李天翼的教学相长,通过田野实践,李天翼所带的“田野调查”小组成员都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大部分小组成员都考上了本校或外校的硕士研究生。通过对西江千户苗寨的持续跟踪,2017年,李天翼申报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西江模式”》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果多美,这是继他2009年申报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西南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后,第二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资助。
“一直以来,西江都是民族学和旅游学的重点研究区域,特别是2008年以来钱英文,西江苗寨旅游开发者在对西江的旅游开发上,积累了许多的宝贵做法和经验,这是一笔财富,应该对它及时进行研究和总结,从而更好地传播出去!”谈到国家社科基金《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西江模式”》课题的申报动机,李天翼这样说。

李天翼在《贵州日报》《中国旅游报》发表的“西江模式”系列文章
西江苗寨是世界最大的苗寨,依托丰富的苗族文化资源,2008年雷山县委县政府抢抓“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召开为契机,拉开了旅游大开发的序幕。历经十年,西江苗寨从一个贫困的苗族传统村落一跃成为“产业兴、旅游旺、百姓富、文化保护发展有力”的现代苗族村落,成为扬名国内外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蕾妮斯梅据李天翼团队的研究,2017年西江苗寨村民人均收入超过了2万元,是2007年的13倍。而经过西江旅游开发者实践探索得出的“西江模式”在李天翼、麻勇斌、苍铭、陈志永等学者的积极倡导研究下,也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极大关注。
“西江模式说得自白一点,就是民族文化旅游带动地方发展的一整套经验。十年来,西江苗寨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恰好是西江模式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根据两年的研究,我们认为,虽然西江苗寨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总的来说,西江苗寨旅游开发相当成功。这种成功的原因千条万条,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西江老百姓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努力开拓的结果。”在采访结束时,李天翼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