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壶谈】你未必知道的外资撤离名单:4500万人或将失去饭碗,数亿人生活……-阿拉嘎讪胡

【夜壶谈】你未必知道的外资撤离名单:4500万人或将失去饭碗,数亿人生活……-阿拉嘎讪胡

当三星、英特尔、LG、诺基亚纷纷关闭在中国大陆的工厂时,“爱国小将”们弹冠相庆,他们奔走相告,庆贺华为手机把三星踏在脚下,中国龙芯打败了英特尔的I7,I9四核8线程CPU,中国的TCL,长虹,创维打败了LG,.仿佛这些企业都是竞争中被打败的LOSER,除了这些外企留下的失业员工,好像大家都觉得无所谓,中国经济GDP世界第二,中国有全世界最繁荣的房地产,身边的亲戚朋友不是买车就是买房,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你跟他们说外资都撤了,经济下行了,要赶紧做准备,他们都会觉得你是危言耸听。
但是赤裸裸的数据揭示了残酷的真相: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纯笛音响,2016年外资在中国固定资产的投资额仅为1211.97亿,对比11年3269.81亿这一数字,短短五年时间便下跌了62.94%。
根据官方估算,全部外商投资企业吸纳的直接就业人数超过4500万,更不要说靠着外资生存的无数供应厂商、上下游企业,估计人数以亿计。如果外资撤离的趋势不能制止,不知多少人要失业,多少人又找不到工作,多少人因此还不起房贷,生活跌入谷底。
外资撤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外资撤走对中国制造业影响之大,可能超乎多数国人的想象。
2013年9月,高峰期多达7000人的包装印刷企业东莞快联达因为客户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导致老板直接放弃工厂。
2014年,中国最大的手袋厂之一理文手袋声称,由于公司订单被转移到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2014年公司利润剧减55%。微软宣布诺基亚春节前将关闭中国工厂,其供应商苏州闳晖科技也应声倒闭。
经过二十年发展,当2008年中国取消外资优惠政策的时候,国内的内需市场已经繁荣起来,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底气。但是经过房地产大跃进、政府印钞、铁公基投资和贫富分化等的扫荡,中国的内需市场已是疲态尽显。
东莞:带不走的只有你
东莞,这个曾经的世界工厂,如今成为了外资撤离中国后萧条的缩影。曾经撑起了东莞制造业半边天的台商,在1999年前后曾经创造东莞一半以上的GDP,数量最多时有5000多家,如今已经跌至2000家。
在东莞虎门扎根20多年的东莞台协执行常务副会长谢庆源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说:“往东南亚转移的台商“该走的已经走了”,但部分厂商的研发基地还留在珠三角,继续驻守东莞的台商有的缩小规模,有的直接把工厂关掉。”
站在昔日繁荣的市镇工业区,现在已是一派破败景象。无论是常平镇的木伦工业区、大朗镇的大井头工业区,还是寮步镇的万荣工业区,都随处可见“厂房急租”的广告。

都知道东莞曾经有两大产业,吸引着全国无数年轻人投身其中,用美好的青春和辛勤的汗水换取廉价的工资,造就了今日繁荣的东莞。如今,这些人已经不再年轻,东莞也没有地方可以再接纳他们,外资逐利,哪里有钱赚就去哪里,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个农民工。
不过有人不认为东莞的衰落,美其名曰“转型”,从制造业转向基建和房地产,展红绫我就呵呵了,请搞清楚,这不叫转型,叫竭泽而渔。
近年著名外资撤离清单
这里只列举一些影响力较大的知名企业,在这些巨头离开的背后,还有更多中小型的外资企业正在撤离,比如东莞、深圳的台商和港商,我们能看到的数据仅仅是冰山一角。

再看一下中国2011年至今的外资使用数据。

毫无疑问耳屎臭,吸引外资的能力到2011年达到1100亿美元的规模之后已经到了极限,无从增长。这意味着自此之后,国外不再有新产业转移到中国。
而另一方面,中国开始兴起了对外投资,这意味着中国的产业正在迁出,财富开始逃离。到2016年,终于出逃的速度超过流入速度了。
当中国经济还沉醉在房地产“繁荣”的狂欢之时,一些清醒的人早就开始撤离,2014年是外资投资房地产开发的峰值年,总额为639亿人民币。然而从2015年开始,外资就从地产开发领域迅速撤离,当年度地产开发领域利用外资总额仅297亿。这不算完,2016年1-11月累计九阳神医,外资进入地产开发领域的金额仅仅只剩下132亿,预计2016年全年的数据也只不过是140亿上下。
仅仅两年时间,地产开发领域的外资使用规模,就从639亿,剧烈下降到140亿,降幅高达78%!基本上这几年的“经济支柱”,不过是中国人的自嗨。
如今,民间资本也玩不动了,从2015年年底开始,民间资本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呈直线下跌,而整体的投资增速却还保持稳健,究竟是什么人在往里面“输血”,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吧?

这就是中国经济目前可怕的一面:外资撤离、内资外逃、内需不振。假如不能很好解决外资撤离后带来的失业潮问题,在房贷、教育、医疗、养老的四座大山重压之下,很多民众的命运将被改写。
延伸阅读:
苏州制造业真的不行了? 沦落成为上海、杭州后面的跟班小弟城市?
2018-01-15叶檀财经

文/顾天杰
苏州是转型有戏了,还是转型失败了,有种声音是大尾鲈鳗,苏州不要说跟深圳比,已经沦为杭州后面的小弟城市。
杭州有电商,有互联网之城的名片,有各类名企许胭脂,苏州呢,在外资制造业之后,苏州的名片到底是什么?
1
苏州成本实在太高,又有一家外企撑不住了。
2018年1月7日,世界500强之一的日本日东电工公司,宣布关闭苏州工厂的生产线,撤。
日东电工,2001年7月注册于苏州工业园区。全球第一家偏光片制造商,液晶电视用多层光学补偿膜占全球市场40%以上份额。顶峰时期拥有6000人的巨型工厂,现在,将裁掉最后1000名中国员工,上千名员工在春节前失业,不得不拎着背包提前回家过年。

员工离开日东电工在苏州工业园的工厂
按照徐静波的文章,过去几年,已经有15家世界500强企业离开苏州这一块曾经让他们感到无比自豪的中国新兴的业城。而日东电工杀生丸壁纸,是第16家。
有人说,苏州是传统外资制造业重镇,外资撤离,说明以苏州为代表的一批东部制造业重镇完蛋了。
也有人说,不对,现在撤离的只是表面上是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在进入,生产线在撤离,这是苏州经济转型的标志,好事,是大好事。
徐静波打电话问了日东电工东京总部的一位干部,他说,离开苏州有两大原因:一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苏州工厂难以为继。二是公司内部产业布局的调整。
并不奇怪,企业跟着行业利润和成本走,日东也是如此。

日东不是突然关闭生产线,是有备而来。
据集微网报道,2017年年底,日东与杭州锦江集团签订上限150亿日圆技术授权协议,技转针对大尺寸电视的2.5米超幅宽生产设备技术。日东关闭苏州厂并技转2.5米超幅宽技术。
两大动作,显示日东放弃不能得到厚利的中大尺寸产品生产上,而是以技转方式来支撑大尺寸产品利润。
外传,日东苏州厂将由日系软板大厂旗胜(MEKTEC)大陆公司苏州紫翔接手,并留下软板、新能源制造事业,不过旗胜并未证实相关消息。

传统制造企业寻找低成本,向中国中西部、东南亚等方向转移。
几乎在日东关厂的同时,台湾奇美材料董事会决议投资人民币10亿元,成立西安子公司,以支撑第三条2.5米超幅宽产线扩产。奇美材估计,三条2.5米幅宽生产线全数开出后,年产能将达1亿平方米,约占中国大陆20%份额,力抗LG。
还是2017年年底,奇美材宣布获日东技术授权,已经在转投资昆山厂导入全球首条2.5米幅宽生产线,预计2019年第2季初投产。
昆山跟苏州并不远,成本相差不多,为什么奇美在昆山扩大生产线,日东在苏州关厂?只有一个解释,由于成本压力,不同的企业转向不同的赢利模式,日东靠技术交易赚钱,奇美材在全球扩张生产压低成本。

有的外资走了,有的外资来了,走的是中下游,来的是中游生产链。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7年前11个月,以人民币计算,全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了5.4%,除了美国对华投资额有所下降外,日本对华投资额以及台湾对内地的投资额其实都是增加的,台湾还大增了47%。
这些企业去了中西部城市,去了东南亚。制造业招商,苏州招不过重庆、郑州,连省内的苏北、苏中也比不过。
2
逻辑上看,苏州有意赶走一批企业
有网友算过一笔账,苏州工业园区工人税后基本上到手平均大约是5000多,加上五险一金,则公司供养一个员工需要12000元/月。这样的成本跟越南工人1000多一月相比,根本没办法竞争。同样一件商品,中国生产成本原料加人工成本加税费是100块,越南加起来才70块。
来看看走了的美国硬盘巨头希捷。
2017年年初,希捷科技关闭苏州工厂,裁员2000人。根据外媒披露的消息以及希捷向美国证监会(SEC)提交的资料,当年希捷科技向江苏国税补缴了2007年至2013年期间的年税及利息,共计2.3亿美元现金,约合人民币15亿元。
补缴税赶走企业,当地政府不知道吗?知道还做天眼人生,估计是有意的。低端制造、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走吧走吧,你们回到自己的家。

几乎与此同时,希捷宣布将在泰国投资5.7亿美元,扩招2500人。
3
苏州的痛点在于:
过于依赖外资,几乎没有像样的本土品牌。
2012年,互联网带起一波产业,武汉成都杭州顺利拿到船票,苏州没有。
苏州本土的智力资源十分有限,常住人口比杭州多,但大学几乎只有杭州的一半。只有一个省属211苏大,高端智力资源要么跑南京,要么跑上海,能不能兜住苏大的毕业生都是问题李馨予。
从2015年开始,苏州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固投和企业存款开始不断下滑。

截止至2017前三季度,苏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308亿,较2016年同期4463亿下跌3.5%,成为东部一、二线城市中唯一一个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的城市。最主要资金外资,从2015年开始持续下降,2017前三季度外资固投为652亿,同比2017年下降17%。工业固投同样从2015年开始下滑,2017前三季度工业投资规模1500亿,同比2016年下降5%。
企业存款也开始萎缩。截止至2017年9月,苏州非金融企业存款10172亿,较2月份的10259亿减少了87亿。与此同时企业贷款规模却持续上升,从2月份的14788亿到9月份的15244亿,增加了456亿。
4
苏州房地产高涨,可能让苏州制造业空心化
1月8日,苏州迎来2018年首场土拍,姑苏区的47号地块楼面价被中铁建以9.82亿元的成交总价摘得,占地楼面价高达43167元/平方米,溢价率43.9%,成为苏州一宗新“地王”。
这块地太好了,其他地块没有那么受欢迎。
苏州房价在2015到2017年间疯长伪装兽。
鉴于苏州严格的限购限贷政策,很可能是省吃俭用的苏州人民在加杠杆。2017前三季度,苏州居民存款规模下降到8250亿元,大约减少49亿。在存款下降的同时,贷款总规模持续上升,从2月的7549亿上升到9月的8290亿,增加741亿元,大约是存款增量的15倍多。

2016全年苏州房价涨幅43%,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到2017年12月,苏州房价上涨增速为负的1.16%,终于下降了。
2017全年苏州土地出让金1773亿元,大约是2015年的三倍。2017年前三季度,苏州房地产开发投资1799亿,同比增长6.5%,这不算高。大家拿着地,憋着,少开发。
被打压的是成交量。2017年1到10月,一手住宅成交规模619万平米,按此前连续四个月60-70万平米的成交规模预计,全年的成交规模应该750万平米左右,和2014年成交规模差不多。
预计2017全年二手房成交规模在500万平米,和2016年的724万平米相比,大幅萎缩。
5
苏州速度下降,新兴工业
低端制造走了,城镇登记失业率还是控制在2%左右,说明产业链上的工人也走了。
新兴产业在上升。2010年,传统产业占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72%,新兴产业占28%;2016年,传统产业占比降到50.2%,新兴产业上升到49.8%,2017年,一定超过50%。
2017年上半年,新兴产业以全市规上工业28%的企业数量占比,创造了50%的产值、57%的利税和59%的利润。
但是,新兴产业要成为成熟产业,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些精密加工,包括制药,时刻做好准备,等着专利到期生产。

苏州处于转型的阵痛中,如果规划不好,如果不依靠市场苗族蛊术,会成为一个庸俗的二线城市。
一个快要丧失资金聚集能力的城市,还能维持房价泡沫多久?别再高喊着金融地产造就大苏州了,外资走了,制造业没了,苏州还剩下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