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辽宁风土|逝去的帆影-辽宁日报

【夜读】辽宁风土|逝去的帆影-辽宁日报


辽报君说
一条搁浅在沙滩上的小船,正在用即将风化的形容,纪念一座码头帆樯林立的过往。魏吉英
通江口绿野飞仙,一座水路码头的旧址。今晚,我们就跟随作者的文字去追忆那逝去的帆影。
主播· 张爽
县志办老王从齐腰深的蒿草中发现一坨发黄的夯土,告诉我这里就是原来的码头。
站在那块夯土台子上,我的思绪被绊住,仿佛置身于帆影叠嶂,人潮熙攘的历史岸边,心中搏动挑夫沉郁的步子,血脉激荡响亮的号音。
因了一条大河,南方的百货,营口的海盐得以北运;东北的山珍、木材、粮食每每集中于此爱月轩笔记,装船南下,经由牛庄(营口)散布全国。这条汩汩流淌的大动脉,不仅交流了物产,也造就了大大小小的城镇,通江口便是其中之一。
在现代文明的烘托下,大街显出今日繁华。若不经意,你会觉得这个小镇与中国北方任何一个小镇没有什么两样。然而,当你细细打量今夜不设防,就会发现历史存留的些许密码,仍在讲述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
一堵残墙,一座旧屋就是一个标识。老王告诉我,光绪年间,由各地汇集到通江口的商船每年2万余只,自然形成粮谷、货物集散地。各地资本云集而来,钱庄有官银号,粮栈兼大商业有山西乔家的“广源达”、“公源”,河北白家的“泉胜涌”,河南张家的“德兴广”等。小商小贩100多家,专门推销大商号的杂货。许多小业主经营日常需用的小作坊也是生意兴隆。街面上旅馆、饭店、书馆、戏院、茶社、浴池、大车店等应有尽有。
心中杂陈未经细品,老王带我走进一座院落。这是四间普通民房,进得柴门,院落里一片青葱的玉米地房车大屠杀,在老王的吆喝下,女主人顶着一脑袋蜘蛛网出门相迎。转过玉米地,但见一溜平房古金金,平顶翘檐,细木门窗,颇具山西民居风格。房屋举架不高,七月的玉米就能轻松掩住孙渣,而开间大,我步量了一下,足足有七米,这样的房屋适合延引接洽和加工囤积,一看就不是普通民居。
这里就是乔家大院旧商号的遗址。
房屋破落,成了房主堆杂物的场所。透过暗淡的光线,依然可见当年油坊的影子史来贺,几台不完整的榨油机萎在墙角,地面上装机底盘还在,螺丝尚可扭动。女主人告诉我们,房子是生产队分的,丈夫当初是开油坊的,那年闪了腰,就干不了重活了。
望着老屋开裂的墙缝和屋顶日渐繁茂的青草,我竟然说不出一句话。逝去的生动已经完全逝去,而流在人们心底的大河依旧澎湃吴梦知,并且正在以一种别样的姿态,高扬起风帆。
(作者:万一波)
来源:辽宁在线散文
新媒体编辑:张颖 杨东
条条都是红线!这100条禁令,辽宁党员干部务必牢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