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盘锦】辽河口苇席-盘锦发布

【夜读盘锦】辽河口苇席-盘锦发布

市委市政府政务公众号点击右侧关注盘锦发布
导 读 那个时候,芦苇是辽河口人的“命根子”。几乎人生中的每件大事都和它息息相关,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在舞动的岁月中织就着幸福卡欧斯泰罗
盘锦最美声音 邂逅最美盘锦
绵延百里、面积逾百万亩的盘锦辽河口大苇荡,历史上“蒲苇扬花、百鸟翔集、鱼蟹满塘、兔狍遍地”。
俗话说“靠水吃水,靠苇吃苇”。这里自然成了人们的天然宝藏。尤其是清顺治十年以后,清政府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则例》,从山东、河北涌来的大批关内移民在此定居后,也把苇编技术带到这里,影响了当地土著的生活,使人们的营生再也不单单是渔猎、熬盐、农耕了,而是发展成为“网鱼捞虾、猎雁捕鸭、晒盐熬碱、耕田种菜、打苇织席”的生活五步曲。特别是织席就是织大席,即苇席。织席编篓是人们四季都可从事的生计,也是当地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营生。

民国初期,在田庄台、大洼、田家、驾掌寺、东郭、羊圈子等地,有不少百姓靠苇编为生。仅田庄台镇内就有鸿兴泰、福裕和、永增长、长兴泰、庆元厚等近十家席房。他们每天到席市收购,生意兴隆时,收购的苇席不进席房,直接装车装船运走。当时,盘锦每年可编织苇席2000多万领、苇茓(狭长的苇席)千余万条,驰名辽宁,远销吉林、黑龙江、内蒙古。

不过,听老辈儿人讲,到了“九一八”事变后,老百姓搞苇编就成奢望了。因为日本的康德公司(钟渊纺绩株式会社)、王子制纸株式会社等资本主义财团先后在营口三家子、锦州金城建立造纸厂新少女祈祷,并在东郭、七水井子设立了办事处,强买强占了大部分苇田。还严禁中国人进苇塘打苇子,否则要以破坏日满协和罪名论处。即使谁家用荒滩野甸打来的芦苇织席,也都怀疑是偷的苇子,常常会被严刑毒打。使这种老天给予辽河口的宝贵资源让老百姓望而却步。
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因为经历了公私合营、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几个特殊时期,私人虽不能做生意。但苇编做为传统手艺仍在民间流传,其制品主要是自家用。直到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利农、兴农、惠农政策搞得好,苇编才再度红火起来。

奶奶家就住在辽河口西部的一个小村子中,儿时印象最深的就是织大席了。那时,奶奶的六个儿女,包括我父亲在内有四人进入国企工作,还有两位姑姑在上学,所以主要是爷爷奶奶织大席板蓝花儿开。可“看花容易绣花难”,那是个非常繁琐、劳苦的活儿,要经过选苇、破苇、择篾、碾压、编织、扦席等多道工序股民小钟。织大席的芦苇要选用棵杆笔直、骨节小、色泽好、粗细均匀的,在白皮苇、大头苇、黄苇、青苇等品种中以白皮苇为最佳。然后要用一种叫“苇穿子”的工具将芦苇破成三四条粗细均匀的篾片,接着浸水碾压。
碾苇是力气活儿也是技术活儿,要由爷爷来做。这时要把苇篾片铺在平整的当院中,然后用沉重的石头磙来回碾压,直到累得老人家面色通红,青筯凸显,气喘吁吁,但还是坚持到把苇篾片压得像皮子样柔韧为止。这是清晨干的活儿,因为当时爷爷是农场干部,他干完后就要去上班,剩下的活儿要由奶奶接着干。

织大席前,奶奶还要进行分篾。即按苇篾的长短分“头苇”“二苇”“三苇”“短苇”,然后分别打捆,用于编织不同的部位。
那个时候,奶奶五十多岁,但已经织了三十多年的大席。老人家手脚麻利,技法娴熟,织席时几乎不看苇席,在纷飞的苇屑中,只凭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忽起忽落,就让苇篾翻转飞花,光泽闪烁,唰唰作响,不一会儿席面上就出现了纵横交错,美观平整的图案。而且是“连轴转”,每天都是起早贪晚,饿了吃口苞米饼子或地瓜,渴了喝口井水。奶奶就这样日复一日,用勤劳的双手在舞动的岁月中织就着家人的幸福。

那时,芦苇是辽河口人的“命根子”。原因是织出的大席可以铺炕、盖房、当门帘、当窗帘、搭棚子、苫货物、封粮囤顶、包干鲜鱼虾,以至于人们从出生到入土都离不了它妺喜,人生中的每件事差不多都和它息息相关。比如吴连枝,婴儿出生在苇席上敲敲爱上你,而给小孩办满月,待孩子长大后升学、参军、参加工作、相亲、结婚……人们都要在炕头的苇席上宴请贵客庆贺。可以说,苇席见证了辽河口人的成长。
正因如此,村里苇编手艺出彩儿的女人们颇受人尊重。尤其是中青年女子争相学习苇编,不但三六尺、四八尺、丈席、丈一、丈二的大席、小席都会编,图案涉猎到人字纹、三角纹、方块纹、十字纹,而且还能编出诸如苇草帽、苇草鞋、苇草扇、鱼篓、蛋篓、米篓、提篮、坐垫等精美的工艺品。

当时会不会苇编和“女红”一样是考量女子是否心灵的手巧的标准。女孩到了淡婚论嫁的年龄,媒人给介绍对象时,往往要问女方是否会苇编,否则就是你长得再俊俏,再伶牙利齿也会被人笑话。会苇编的女子俨然就是心灵手巧、本分厚道、勤俭持家的代言。
女人们还喜欢和乡邻、好姐妹们聚在一起织席扫冰者,还总有唠不完的嗑。比如,新电影里的动人情节、下乡戏团演员的唱腔、城里姑娘的穿戴、城市中的繁华程度……她们不断推陈出新,谁要是编出新图案,还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技术模范。这些欢声笑语给原本寂寞、烦躁的苇编劳动罩上了快乐的光环。

这个时期苇编制品也不愁卖,经常有上门来收购的。有时奶奶还特意带着我,搭上到锦州右卫镇赶集的马车去卖席,这里与盘锦交界,只有几里地的路程。但织出的苇席因为选用的是辽河口优质芦苇,加工精细,又有耐磨、易擦洗、防腐、抗折叠等特点而很受欢迎psg-1,带去的一两领苇席常常是不到一个钟头就卖完了。

卖完苇席补习班姻缘,奶奶就给我和两位姑姑买大麻花、槽子糕、江米条、灶糖、酥糖等当时很流行的吃货儿。有时赶上中午,还会到饭馆儿中点几个肉包,要碟香肠拼盘,美美的吃上一顿。回去的路上,捧着那些吃货儿,真是满满的幸福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织大席已经退出人们的生活。不过,如今,以编织苇草帽、提篮等精美工艺品为主的苇编作为织席的替代产业已向特色产业、向旅游业拓展。尤其是古朴典雅、栩栩如生的芦苇画也应运而生,成为酒店、会馆、写字楼、公寓、家庭的时髦装饰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给盘锦人挣足了面子。盘锦“小亮沟苇编”还被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佟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市社科联特约研究员。出版地域文化散文集《云飞鹤翔的地方》,参与编撰《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盘锦地域文化简明读本》。
征集

★“夜读盘锦”征集以反映盘锦地域特色文化或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为主的散文、札记等,2000字以内。
★投稿邮箱:pjfbcg@163.com
详询:0427—2283513夜读回顾
【夜读盘锦】捕鱼捉蟹度春秋
【夜读盘锦】盘锦白米饭
【夜读盘锦】石庙子:一场诗意的耕种
【夜读盘锦】凯旋的英雄从天而降
【夜读盘锦】秋天的渔法
监 制:周战威
主 播:胡 东
后期混音:王 悦
联合出品:盘锦广播电视台
编 辑:孙洪霞 朱晓伟 陈海洋 尹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