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冯大荣

【大学之道】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冯大荣

【写在前面】冯大荣老师每周五会在中心给同学们讲解《大学》。老师结合自己的修心体验,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修身之学周森锋。我们将老师的话记录下来,汇编成“大学之道”这一板块推送给大家,希望“大学之道”能真正根植在你我的心中。
以大学始教刺杀据点,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笑傲风流,从大学刚开始教的时候,必让学习修心的人了解这样一个道理,凡天下之事花语月攻略,都要根据其已经明白的道理,愈发去穷究它们,以求达到一种极致。
这里说要根据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穷究。这里说的已知的道理一定是真理,否则你所有穷究的方向都是错的。这些已知的道理可能是圣人的语言、定律,也可能是自己修道后的真实体会。
有人可能有疑惑,难道圣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这个问题过去我也会怀疑,但是现在不怀疑了。因为圣人是内心完全明明德的人,他的心是常道,他的教诲是他内心的外溢,他的任何语言都是真理,这是千真万确的。作为儒家来讲,这些已知之理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等;如果是佛家弟子,他们的已知之理就要从《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佛经中汲取;而作为道家修行人,已知之理就需要从《道德经》、《庄子》等中获得。当然现代人也可以把心理学的定律作为已知之理,因为这些定律也是真理。另一方面就是自我修心的体会,这个也很重要,但一定是真实的体会不良尤物,不能是虚幻的。比如修心中你看到的任何现象,如光明的、伟大的以及丑陋的等等都是虚幻的,你就不能根据这些歪理来穷究事物,这只能让自己走进死胡同。如果你修心后,你发现过去自己所有的鲁莽都是自己的内心冲突造就的,按照这个道理,你就可以穷究得出,天下人也同自己一样,他们在做出种种不合理的举动时,他们也是心不由己,你就可以选择宽恕别人酸甜猪脚。
修心一定要专一。一些人因为贪多,今天修儒家,明天修佛家,过几天又修道家,似乎他懂了很多,最后什么也没有修成。之所以儒释道不可以同时修,这不是自我封闭。因为各家的方法是有些不同的,同时修容易修乱。这就如同给山顶上送水,你今天计划造一台水泵把水给泵上去。明天又开始自己担水上山,走到一半的路程觉得太累又放弃了。过了几天又准备开渠引水,把水从其它地方引到山顶,最终的结果是山顶上的人可能始终等不到你送来的水。
有意思的是,一个人用一种方法修,这是最稳妥的方法。一旦你明明德了,最后无论哪位圣人的语言你都能听得懂,他的方法也很容易理解。
很多的时候,一个人之所以不停地更换各种方法,其实还是内心没有感悟,也可以说他没有真正地懂修心的道理。一个人一旦懂了修心的原理,自然就会一直用这种方法,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怎么才能“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呢?
首先,要确认自己的已知之理。 比如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这段话的意思是,有德的人必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根据这个已知之理,我们就可以穷究万事万物的道理。有德的人因为内心明德了,所以他的语言自然都是善的,而没有修心明德的人,虽然说了善良的话,或者是伪善,或者仅仅这件事上是善的,所以这样的人称不上是有德之人。所以我们知道要让自己善千万不能仅仅学习善良的语言,而是要实实在在的修心,这就是一种“益穷”的方法。
再比如《大学》后面的文字中说:“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曾子的话就成为已知之理。运用这个已知之理爹地们太腹黑,所有的情绪都会让自己内心不得其正,如果再“益穷之”的话,那就是所有的情绪都会偏离明德,所以要修心明明德就需要告别自己的情绪叶云表,这也是“益穷”。
再比如,谢宗芬你看见直率的人就想和他做朋友,然后就经常给他发微信,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这只是自己的交友方式呢?别人会不会不喜欢经常发微信聊天呢?这就是修心以后得出的已知之理,通过这个已知之理,你就可能继续“穷其理”,自己喜欢的人和事别人未必喜欢,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也不一定大家都欣赏。
很多人会说:“这不是很浅显的道理吗”。是的,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但是要真正让这些浅显的道理成为自己内心的感悟其实并不简单。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迷失在一个又一个看上去很浅显的道理上。所以修心不能仅仅满足于打坐的形式,更不能满足于背诵圣人的话,修心一定要用自己知道的道理,穷究自己遇到的万事万物。
苹果用户赞赏专用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