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视点】追求个性独立与多角度的课文研读视角 第404期-海宁初中语文

【大家视点】追求个性独立与多角度的课文研读视角 第404期-海宁初中语文

小编的话: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 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看问题角度不同,不同的教师在阅读同一篇课文时,会对课文的主旨把握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今天,我们跟随睿智儒雅的王院平老师,看他是如何解读的。
追求个性独立与多角度的课文研读视角
在《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一书中,余映潮老师说自己在此书的写作中体会最深的一条道理是:做热爱语文教学的好老师衙内当官,一定要懂语文教学。而懂语文教学,其第一条基本要求就是:要懂确保语文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个人独立的多角度的课文研读。
课文研读,就是品析、欣赏课文;这是阅读教学所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只有确有心得的阅读才能成就有质量的课。
课文研读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艺术。余老师认为:从常规的视角去分析课文,从一般备课的角度去理解课文,都很难有精致的结果。教师的课文研读必须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否则发现不了“真金”。

一、课文研读要深究一个“内”字。
要从课文内容出发,从内部挖掘进行研读。读《我的叔叔于勒》,可以借用课文内容印证非常多的“文学知识”: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情节,细节;背景,场景;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描写;波澜,巧合;虚实,抑扬;伏笔,照应;详写,陈艳茜略写;顺序,插叙......从而多层次多角度地指导学生阅读。

二、课文研读要勾连一个“外”字。
要由课文牵连出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研读《关雎》,得弄清楚什么是赋、比、兴、重章叠句、一咏三叹、铺排等饿金命,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研读《社戏》,得知晓春赛、社戏等地域文化,涉猎生、旦、净、末、丑等戏曲文化,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课文研读要坚守一个“细”字。
细细地品味,细细地欣赏。读《夸父逐日》,如果注意到文中的分号与句号用法,便能够立即感受到文章的情节结构。你会发现,《夸父逐日》37字中,有:故事的开端——夸父逐日;故事的发展——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故事的高潮与结局——未至,道渴而死;故事的尾声——弃其杖,化为邓林。37字中,有波澜壮阔的英雄故事,有永远的雄壮与悲情。

四、课文研读要讲究一个“美”字蔡飞雨。
要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要列举。读白居易的《卖炭翁》,你会感到作者写作技法的美妙绝伦:
1、炼字传神且意蕴深藏。“晓驾炭车辗冰辙”中“辗”字一出,既活化了环境之恶劣,又活脱出炭车之沉重,更让人深思老人既勤又苦之现状,极尽本文铺垫之能事。
2、叠词不多,却针针见血。“苍苍”于满目灰白之中浓抹老人之凄凉,“翩翩”于身形耸动之下放射爪牙之写意,两相映照,怜谁憎谁,读者感情的天平如何倾斜,尽在乐天手中拿捏。
3、对比之法,摇曳生姿鬼神玄医。“两鬓苍苍十指黑”,鲜明的色彩反差中,让人倍感老人的酸辛;“晓驾炭车辗冰辙”与“翩翩两骑来是谁”,一慢一快,一重一轻之间,彰显着两个阶层间的多少落差;“市南门外泥中歇”与“黄衣使者白衫儿”,一泥一白之中,又让人得见老人多少的不堪与爪牙多少的光鲜;“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中间又何止是数量的对比,分量的映衬?“身上衣裳口中食”与“半匹红纱一丈绫”,或许才是真正的矛盾焦点与血泪控诉!
4、峰回路转,跌宕起伏。面对“可怜身上衣正单”的老翁,作者没有顺着读者的愿望给他一件可以御寒的冬衣,却揭示其“愿天寒”的内心诉求,可谓一转;转出之后,也顺势造成了悬念——是否能够如愿张馨艺?当看到“夜来城外一尺雪”的结局,读者悬起的担忧算是落了地;但随着“回车叱牛牵向北”的到来,紧张的心又不免再次被提起,可谓二转,但也还存有一丝幻想——或许还能给予不错的报酬;直到“系向牛头充炭直”的出现,算是收走了黄昏的最后一丝光线,徒留一地黑暗。读者在心情的起落中密战峨眉,有的是对全诗意旨的咂摸与深刻体悟。
当然,笔者以为,作为为教学服务的课文研读,和一般阅读意义上的课文研读还是有区别的,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带有“整套教材——整册教材——整个单元”的整体教学视野来展开,从而明确课文作为课程载体所附着、承载的使命,找准教学目标与重点,真正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尤其在双线组元编写形式的部编本教材大力推行的今天,更应如此。
正像余老师所说:如果能确有心得地进行课文的“精读”,教师对教学的内容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教学上便能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本期编辑

sdfd
作者:王院平 文字:褚春雅
图片:周云英 制作:刘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