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梵净山,一部浑然天成的地质奇书-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

【大自然】梵净山,一部浑然天成的地质奇书-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豪门长媳


老金顶上观云台(徐树春 摄影)
夙愿终实现,走进梵净山
对梵净山的向往与崇拜,缘自2015年在贵州石阡参加的“美丽中国·生态科考”活动。那次以佛顶山为重点的跨界科考,涉及生态环保、动物植物和水文地质等多学科,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让我惊叹。
在贵州东部的武陵山脉诸山中,佛顶山只能算是小弟张锡铭,那雄踞武陵之巅的老大哥梵净山该是怎样的壮阔景象?当时因时间关系与近在咫尺的梵净山擦肩而过。
2017年 9 月,第三届“美丽中国·跨界科考”的科考队员们再聚江口县,我终于可以近距离触摸梵净山了。出于偏爱,我在此次科考中特意用两天时间分别从西线和东线探访梵净山,更多地关注梵净山独特的山岳地貌,用心品读梵净山的地质奇书。
贵州多山地,而且植被茂密。从贵阳去往江口的高速公路上,两侧山峦起伏,绿荫披盖,倒让我淡化了对山的印象,总觉得是在绿色的海洋中漂荡——迎面而来的山峦是海浪的波峰,山坳里的农舍又像是一叶叶扁舟。
大自然的魅力尽情展现于无边的绿野之中。

茫茫云雾让这部地质奇书更加神秘(曲业芝 摄影)
进入江口县,天空始终浓雾弥漫,雨丝轻飘。梵净山到底是与众不同,由地质奇观、生态王国、佛教文化三位一体构成的梵净山风光邢凯轩,是神州大地上独树一帜的旅游资源。
在高高的山巅之上仰望直指苍穹的金顶,踏上层叠的石崖,品读脚下记录地球变迁的万卷石经,探究宇宙的奥秘。
此时此刻,天地古今仿佛融会贯通,也许只有梵净山能给人这样的心灵感受。
山脊走西线,饱览奇石险峰
从印江护国寺进山门到主峰金顶,是攀登梵净山的西线。
乘坐景区内的区间车可至半山腰的棉絮岭,隋雨蒙这里的海拔已超过 2000 米。之后,便沿着上山步道在林间穿行,有些路段树木茂密,枝条交互,形成数百米长的天然长廊,被称为“黑巷子”。

植被茂密的黑巷子(徐树春 摄影)
林下不时见到一些变质岩层,被绿毯一般的苔藓、地衣覆盖。
透过树木的空隙,可见两侧大雾弥漫的山谷和神奇的太子石,仔细辨别,才知道我们竟然走在一条窄窄的山脊上7天通知存款。
对面山上便是万米睡佛,几处平台本可观景,然而浓厚的云雾始终不肯散去,山巅偶尔显出一点轮廓又匆匆隐去。

万米睡佛的头部轮廓若隐若现(徐树春 摄影)
一路云海、林海,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也许远古的海洋就是今日梵净山的另一种形态。
在距今约8亿年的元古代,梵净山一带还是一片汪洋。后来,这片南方古陆被抬升隆起,成为中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
随后经过长达数亿年的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终于崛起成为横亘于贵州、湖北、湖南、重庆一带的武陵山脉最高峰。
登梵净山,如同参观一座天然地质博物馆。山顶的岩石为 8 亿年前海洋沉积的砂泥岩变质而成的板岩,山体中部夹多层海底火山喷发或岩浆侵入形成的火成岩。
险峻陡峭的峰峦和沟壑、高耸的石柱群与柱状峰,都是第四纪冰川和地表水等地质作用共同改造的杰作,构建出了特殊的梵净山地貌,并与林涛、云海共同构成了梵净山独特的景观。
沿着山路继续前行,接近山顶时林木渐疏,伴着湿润的雾气,一股黑压压的感觉扑面而来。抬头望去,层层叠叠的黑色板岩和千枚岩等像城堡般堆砌在山顶,累积着时间的痕迹,神秘而诡异,这片区域便是老金顶。
老金顶古称“月镜山”,因山上岩石会产生“月镜”现象而得名。据说,在月朗之夜,人们在老金顶上对着一块石板就可以照出自己清晰的影像星尘武装。这些石板坚硬而细腻,在特定的空气和光线条件下,产生“月镜”现象并非荒诞。

蘑菇石(白江平 摄影)
数亿年的风雨还雕琢了老金顶的高山石林峰群,诸如“蘑菇石”“老鹰岩”“万卷书”和“翻天印”等,鬼斧神工,惟妙惟肖。尤其是奇特的蘑菇石,立于老金顶台地之上,上粗下细,犹如巨大的蘑菇,有一触即倾之势。然而,它却顶天立地宝嘉康蒂,稳稳站立了数十万年,成为山岳景观中少见的平衡石,也被视为梵净山独特的标志。

翻天印(杨富通 摄影)
“万卷书”与蘑菇石相邻,是元古界板溪群片岩、板岩岩层,产状平顺,柱状节理发育,如卷帙浩繁的古代典册整齐堆放,气势宏伟,古人有诗赞曰:“牙谶玉轴是谁储,万卷堆来混代初;遍地纵遭秦火劫,名山还有未烧书。”好大一部“未烧书”,成“书”已逾亿万年。
比老金顶更吸引我的是相邻的红云金顶。天下之山以最高点为主峰,而梵净山巅依次排列的凤凰山、红云金顶和老金顶海拔都在 2300 米以上。三山比肩,各具形态,难分伯仲,如果从景观效果上看,红云金顶似乎更胜一筹。
这座百米高的独立柱状山体,矗立于凤凰山和老金顶之间的凹处,虽然海拔略低,但高耸突兀,极具视觉冲击力,像点赞的拇指,又像屹立天地之间的浮屠图灵塔,在云雾中时隐时现。

高达的红云金顶屹立于天地之间(徐树春 摄影)
沿红云金顶下方的“之”字形台阶向上攀登,我不禁满怀虔诚敬畏之心。
脚下是湿滑的台阶,一侧是万丈悬壁,我们只能在窄窄的、陡立的峭壁上攀扶铁索,忐忑匍行。
经过中部的观音洞时才有片刻喘息之机。然而,猛抬头,又见山体从顶部向下劈为两半——人称“金刀峡”,最窄处只能侧身而过,沿石级而上如登天梯。

红云金顶的金刀峡似利刃劈出,顶上有石桥相连(徐树春 摄影)
攀到顶端,看到一座石拱桥凌空飞架,连接左右两半山体。两顶之上分别建有释迦殿和弥勒殿,殿后各有一块如经书堆叠的板岩巨石。且不说佛陀在云端上的日子是如何清净超凡,单就建造佛殿和拱桥所用建筑材料如何搬运上来,就足以让人惊叹和遐想了。
这自然和人工合力打造的奇绝之地,傲立苍穹,遗世独立,为梵净山带来奇伟豪侠之气。站在极顶,神清气爽,不觉凑成这样几句小诗:
梵净山上高峰,
撑起万丈苍穹。
今日登临绝顶,
敢笑岱岳衡宗。
红云金顶后面的凤凰山,海拔 2572米,是梵净山的最高峰,也有很多地质和人文景观,但因山势太险,山路草深林密,已经不可通行,再加上天晚雾重,我只得匆匆下山。

西线山脊上珍贵的长苞铁杉(徐树春 摄影)
东线万宝岩,见证海陆变迁
第二天,我随另一路科考队再上梵净山,重点是去探访一处名为“万宝岩”的地质遗迹。
从东线山门进入,乘景区的区间车到达山间的鱼坳。这是一条常规旅游路线,有两种登山方式可以选择。如果沿万步云梯徒步上山,沿途可穿越 4 个气候垂直带,观赏到铁杉、冷杉和珙桐等珍稀植物,说不定还能遇到梵净山独有的黔金丝猴,但需足够的时间和耐力。
我们乘坐缆车,换一个更宽阔的视野,俯瞰同纬度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和山岳冰川地貌。来一次山巅和树顶上的旅行,也是难得的体验。
从索道站上端乘降点到山顶还有一段栈道,途中有一处可供游客休息和观景的平台。平台上方一块黝黑的巨岩便是万宝岩,从悬崖边突兀而出,像一只古猿的头。别看它其貌不扬,却是梵净山最古老的标志性地质景观。梵净山有 10 亿年以上的地质演化史,万宝岩就是海陆变迁最重要的物证。

神奇的万宝岩像一尊古猿的头(徐树春 摄影)
和梵净山顶的板岩完全不同,万宝岩的外观像混凝土,里面的砂岩和泥质结构中胶结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砾石,粗粝的外表下埋藏着无数的奥秘。这本是元古界的底砾岩,上面是相对年轻的水平岩层。
梵净山地区经历强烈挤压变形,地壳隆升,造山运动把深居海底的岩层抬升为 2000多米高的山顶,形成险峻的砾石悬壁,万宝岩正是这种海陆变迁的证据。梵净山土壤丰厚,植被茂密,除山顶之外,极少有岩石出露,因此万宝岩显得格外突出而重要。
万宝岩还是一个微缩的生物圈,充满了生命的奇迹,仅仅在容易观察的石头背阴面,就能发现真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和种子类等几十种植物,可见梵净山物种基因库的神奇与博大。

万宝岩局部,碎屑与砾石胶结而成的岩石结构(徐树春 摄影)
梵净山正是这样一部浑然天成的地质奇书,也是一幅独具神韵的山水画卷,向世界展示了独特和原始的地质之美。
它的地层岩石古老,地质构造多期迭加,山岳冰川地貌千姿百态、峥嵘奇伟。这部大书深奥而神奇,让无数游人心驰神往。
下山途经鱼坳,见到奔流的黑湾河,两岸飞瀑流泉,景象壮观。河中的卵石大小不一,有的长期经受流水冲击,早已光滑圆润;有的崩落水中不久,依然棱角分明。有的是来自山顶的落石;有的是河流下切基岩的结果,其中就夹杂着远古的枕状玄武岩。
这些石头与山林中古老的冷杉和珙桐一样经历着岁月的磨砺。梵净山永远是它们的归属地,万古如斯。

梵净山水量充沛,像黑湾河这样的溪流众多,号称有“九十九溪”(徐树春 摄影)
本文为《大自然》2018年第2期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原题:品读梵净山的地质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