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乐惠题录丨《文艺研究》刊发影视艺术类文章题录(19792018)-戏剧与影视学研究

题录丨《文艺研究》刊发影视艺术类文章题录(19792018)-戏剧与影视学研究

Author-作者Title-题名Year-年Period-期PageCount-页码陈林侠;文本挪用与强行阐释——评齐泽克《享受你的症状——好莱坞内外的拉康》201804151-160李道新;“有害”甚或“有罪”:1920年前后清华学校的“电影问题”——以《清华周刊》为中心的探讨20180384-94张华;《柳碟缘》:“中国”电影的跨国境遇20180395-105贾斌武;现代电影观念的启蒙——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影坛对蒙太奇理论的译介与探索201803106-116蔡潇;间奏、日常或时空体美学——电影中的“沉寂时间”20180285-96刘昕亭;齐泽克的凝视理论与电影凝视的重构20180297-107于东兴;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发展的前景201802108-116李慧君;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201712103-112肖鹰;张艺谋电影批评20171281-93朱戈;电影下乡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政治化20171294-102李洋;中国电影的硬核现实主义及其三种变形2017109-17夏莹;中国动漫电影的民族性话语构建:困境及其出路20171018-24白惠元;哪吒之死:镜像、幻想与缝合——近年中国少女电影的文化症候20171025-34宫浩宇;以偏概全与化全为偏——评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201710154-164陈林侠;否定性存在、优雅与王家卫电影的文化竞争力——以北美外语片市场为样本20170987-96周文萍;“待拯救的世界”及其影响研究——论美国电影里的第三种中国“定型化形象”20170997-106洪宏;如何寻找“我们的东西”?——韩国大片建构民族认同的四个维度201709107-115吴明;艺术史方法下的电影与中国画20170888-98聂欣如;“动画”的概念201708109-116彭锋;艺术与真实——从徐冰的《蜻蜓之眼》说开去2017085-12赵牧;革命话语的情色重构——论新时期以来“革命重述”中的情色叙事20170616-25蓝江;历史与影像:朗西埃的影像政治学20170586-96吴冠军;作为死亡驱力的爱——精神分析与电影艺术之亲缘性20170597-108姜宇辉;后电影状态:一份哲学的报告201705109-117薛峰;跨媒介实践:连环戏与中国早期电影(1926—1935)20170388-97张颖;联华公司的国片复兴运动与浪漫爱情节剧的兴起20170398-109苏涛;文化“冷战”与香港右派电影的文化想象——以亚洲影业有限公司为中心201703110-119张英进;传记电影的叙事主体与客体:多层次生命写作的选择20170285-93杨鹏鑫;电影中的闪回:历史际遇与叙事嬗变20170294-103李闻思;邪典电影:从亚文化到后亚文化201702104-116李宁;微信场域下的中国电影批评生态20161237-44孙绍谊;被“看”的影像与被“玩”的影像:走向成熟的游戏研究20161291-100秦兰珺;互动和故事:VR的叙事生态学201612101-111李坤;交互纪录片:一种纪录片的新范式201612112-120孙柏;作者死了,淘乐惠作者万岁!——科特尼·莱曼《莎士比亚遗骸》的电影作者论201612147-154张慧瑜;青春文化与社会变迁——21世纪以来青春职场剧的流行与文化反思20160987-93杨弋枢;移动的风景与一代人的心灵图像——以《心花路放》和《后会无期》为例20160994-102沙蕙;叩问人生的艺术——从电影《百鸟朝凤》谈开去201609103-111丁珊珊;“内参片”的放映及其对新中国电影的影响201608103-114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主体性、整体观与具体化20160882-92张英进;学术范式与研究主体:回应“重写中国电影史”的争论20160893-102陈千里;家庭叙事的意义——以《画皮》的影视改编为例20160769-74黎萌;分析的电影形上学——阿瑟·丹托的电影哲学及其意义20160714-23丁亚平;《中国电影历史图志(1896-2015)》20160613艾士薇;从存在主义批评到“非美学”批评——阿兰·巴迪欧的电影批评谱系201606102-112陈阳;集体记忆与“二战”的历史书写——从电影《五月的四天》看民族国家文化立场问题201606113-121王宇平;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节20160579-90张一玮;“烟花女儿翻身记”:两部禁娼电影中的女性表演及其文化意义201605101-109虞吉;纪实性革命:抗战时期中国电影的美学显面与“复调效应”20160389-96宫浩宇;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电影检查制度新考20160397-111张颖;新生活运动与“新女性”情节剧的异质性201603112-121白惠元;民族话语里的主体生成——重绘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孙悟空形象20160221-28胡谱忠;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表述20160229-39蓝江;反影像的情境主体——德波的情境主义解析20160286-96陈涛;“幻影之旅”镜头的美学特征20160297-105聂欣如;中国戏曲电影的体用之道201602106-114黄发有;屏蔽内心:新世纪文学的外向化趋势2015125-14施畅;被毁灭的纽约城20151279-87陈林侠;中国性与“台湾经验”——评詹姆斯·乌登《无人是孤岛:侯孝贤的电影世界》201511152-160周志强;青春片新怀旧:卑恋与“多语性失语症”2015105-15金丹元;对当下国产青春片“怀旧”叙述的反思20151016-22赵静蓉;作为“异己之物”的青春20151023-30潘源;潘秀通;《影视意象美学:历史及理论》20151095裴亚莉;对吴天明电影的艺术史观照20150891-99吴娱玉;纪实还是虚构——贾樟柯的叙事困境201508100-108潘源;论陆川电影的风格创造201508109-116柳迪善;茶园文化与国人早期的观影方式20150782-90徐敏;录像厅与当代中国电子文化201507101-111魏建亮;女明星的身体叙事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译制片在中国的流行201507112-118陈晓明;视听文明时代的到来——新的美学与感知世界的新方式20150616-27陈阳;塔可夫斯基电影中的诗意与禅意——兼论塔可夫斯基与爱森斯坦诗电影观念的差异问题20150694-104车致新;“散心”的审美—政治学——从克拉考尔到本雅明201506105-112侯凯;从虹口观影到上海摩登——早期上海虹口地区的影院建设(1908—1936)20150493-102李永东;租界里的民国机制与左翼电影的边界201504103-112逄增玉;殖民语境与“满映”娱民片的评价问题201504113-123陈晓彦;两岸电影的交流与合作:政策观察和建议20150184-95曹怡平;中国电影管理制度创新的路径与策略20150196-107李清;中国电影文学改编史201501107聂欣如;中国动画表演的体系201501108-116周志强;浪漫“韩剧”异托邦的精神之旅2014125-13盖琪;“少无所依”:中国当代主流影视剧中的青年主体性话语20141214-22杨小滨;在镜像自我与符号他者之间:侯孝贤电影的精神分析学观察20141223-37李兴阳;中国电视剧叙事批评综论20141238-47陈瑜;国际比较视野中的谍战片异国形象建构20141296-102徐敏;电视的兴起:1980年之际中国内地电子媒介与日常生活201412103-115孔朝蓬;《光影变幻——影视文化传播现象研究》20141159秦勇;多维立体电影:重构美学的身体之维201411103-108徐杰;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电影的呈现与问题201411109-115张隽隽;从近期的电影现象看一种类型的形成和命名201411116-125林琳;《灵魂拷问——伯格曼哲思电影之美》20141042严前海;同性关系:电影全球化中的非主流叙事——基于历史进程图谱的一种认知20140986-96崔军;美国电影中的移民影像20140997-107张霖源;元电影的隐喻:《后窗》中的视觉意识形态201409108-114张思涛;赵卫防;《华语电影新视野》20140840蓝凡;爱因汉姆的理论公案20140785-94聂欣如;直接电影:一种关于纪录片的理想20140795-102赵剑;电影离开影院多远还能叫电影?——论具身认知视域中的电影与观影201407103-111薛晋文;电视剧研究的方法、思想与立场——曾庆瑞教授访谈录20140677-86陈阳;中国电影票房转机所呈现的文化政治问题20140374-82虞吉;“国营电影厂新片展览月”:新中国电影文化模式与叙事范式的创生20140383-90徐刚;“十七年”家庭情节剧的妇女解放主题20140391-100李道新;冷战史研究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201403101-110陈林侠;大众叙事媒介的文化竞争力与李安的意义20140296-104刘辉;意识形态和商业利益的博弈——港产合拍片论201402105-114薛晋文;《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201402114谢建华;模糊的大陆与清晰的台湾——台湾电影的中国叙事(1995年以来)201402115-121李昀;历史与女性特质的纠缠:近三十年来银幕妓女形象的演变201311109-117孟君;“小城之子”的乡愁书写——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一种空间叙事20131192-100方秀珍;怨恨的个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的伦理主体问题201311101-108姚琳;国内外动画形象的文化符号研究述评201311167-168李永东;悬搁历史意识的代价——评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201310143-150孙绍谊;电影产业研究:理论与方法20130991-99段运冬;以“批判”的名义——20世纪70年代英国《银幕》杂志对社会艺术史研究的促动与改变201309100-110李洋;电影美学的十个论题——阿兰·巴迪欧电影美学评述20130980-90赵博雅;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民族性思考201308153-155邓伍英;论影视服饰语言的指代意义201307167-168吴雪杉;南京解放:历史、图像与媒介201306114-123丁珊珊;纸上光影:电影刊物与早期中国电影史书写20130572-80张一玮;20世纪20至40年代京津地区的德国电影传播状况20130581-89虞吉;“影像传奇叙事”范式的延续与扩展——基于《空谷兰》史实与本事、字幕本的史论研读20130590-96陈林侠;华语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及其作为核心的文化逻辑——以北美电影市场为样本20130482-91施畅;真实的风景与风景的政治——中国电影海外批评的当下取径20130492-99韩琛;马春花;电影与恋物:劳拉·穆尔维的影像理论201304100-109胡继华;穿越幻象——齐泽克为观察电影提供的一个视角20130316-24裴亚莉;银幕时空、民族主体和艺术观念20130278-85柳迪善;“十七年”时期译制片传播中的城乡之别20130298-106丁亚平;新语境下“大电影”的建构与发展20121169-78罗慧林;两种电影美学原则的分野——《金陵十三钗》与《别离》之个案比较20121179-87付筱茵;三十年来“文革”影像叙事的代际研寻20121188-99陆兴华;影像生产平等——应该将民工“拍”成啥?20121037-45龚艳;王志敏;分叉路与浮桥:“冷战”初期的中国电影20121089-94柳迪善;“十七年”时期外国电影禁映问题20121095-105杨弋枢;安东尼奥尼的《中国》:看与被看201210106-112土屋昌明;从日本人的眼睛看纪录片《中国》201210113-121石嵩;基于异质文化语境的想象性表述——评里昂·汉特《功夫偶像——从李小龙到〈卧虎藏龙〉》201209125-130陈涛;体感上海的方法——21世纪初中国电影叙事与城市空间20120816-23孙萌;轮回的路径——从《艺术家》与《钢的琴》看诗性怀旧电影20120824-31邓伍英;影视服饰文化符号的多重社会意义201208162-164陈犀禾;六十年来台湾电影的“国族”想象20120782-89谢建华;1949年至1978年两岸电影关系中的香港因素20120790-97裴亚莉;风景与李安电影的欲望呈现20120798-107李洋;电影的政治诗学——雅克·朗西埃电影美学评述20120698-109徐辉;吉尔·德勒兹的“电影—哲学”思想201206110-117刘宇清;吸引力电影:翻译、旅行与生命力201206118-124王宜文;构建自觉的民族化艺术理论体系——黄会林教授访谈录20120474-84杨明;美国动画片中对异域文化再现的探究201204159-160汤哲声;比翼双飞:1921—1931年中国的通俗小说与商业电影20120381-88李永东;洋场趣味、左翼观念与政治诉求的纠缠——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女性形象组合模式20120389-98林清华;从话本逻辑到蒙太奇逻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影像叙事实践的变迁20120399-108陈旭光;全媒介时代的中国电影:“大片”与“小片”的审美分化20120281-87聂伟;一个概念的熵变:“第六代”电影的生成、转型与耗散20120288-97张慧瑜;“现代”主体的浮现与历史记忆的改写——以“幻灯片事件”、《鬼子来了》、《南京!南京!》为例20120298-105虞吉;中国“主流电影”的电影史理据201202106-111陈林侠;电影产业中的资本形态与当下国家形象构建20111069-77段运冬;“介入性”与新世纪以来中国主流电影的嬗变20111078-85郝延斌;“新时期”电影与农民身体的政治20111095-101孙绍谊;当代西方后人类主义思潮与电影20110984-92曹怡平;共同案与次级媒介的滑铁卢——美国电影审查机制的建立及其影响20110993-101盘剑;动画与未来电影201109102-109郝巍东;动画创作中的文化纠结201109163-164严前海;传记电影与肉身存在20110634-41李政亮;柏林文化状况中的克拉考尔——从生命经历到电影观念20110685-94赵晓珊;认同机制与观众心理——麦茨的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评述20110695-106姚云帆;灵韵消逝后的世界全景——论瓦尔特·本雅明的电影理论201106107-114唐宏峰;冯雪峰;华语电影:语言、身份与工业——叶月瑜教授访谈录20110572-80颜湘君;王佳佳;影视服饰传播的消费主义201104146-148傅莹;韩帮文;“华语电影”命名的通约性20110279-89李道新;构建“两岸电影共同体”:基于产业集聚与文化认同的交互视野20110290-100徐钢;枪林弹雨中的孩子:吴宇森和全球情感电影201102101-109陆小宁;张瑞芳:塑造社会主义的红色明星20110166-73陈林侠;一本书与一种表达方式——评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201101122-129詹丹;孙逊;名著改编与经典代读——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成败得失2010125-12郑铁生;从“忠实原著”谈《红楼梦》改编20101213-19沈伯俊;名著改编的几个问题——以新版《三国》电视剧为例20101220-27关四平;论新版《三国》的文化诉求与艺术品位20101228-35虞吉;中国电影“影像传奇叙事”的原初性建构20101180-86逄增玉;王红;“满映”影片中的殖民叙事与帝国主义美学201011108-115丁珊珊;《电声》的办刊理念及电影史意义20101187-97郑焕钊;“世界华语电影:诗学·文化·产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201009149-152张英进;易前良;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空间20100783-91鲁晓鹏;唐宏峰;中国生态电影批评之可能20100792-98姚朝文;黄飞鸿功夫电影海外传播路线及文化影响力分析20100799-106杨俊蕾;海外谢晋电影研究的东方主义症候201007107-114徐敏;主旋律电影结尾的叙述策略20100613-18石川;草根的狂欢:当下影评失序现象透析20100619-25郝建;邓双林;主旋律电影创作与阐释的“主流化”趋向20100626-32赵凯;胡光玉;动漫艺术形象创意中的怀旧意味与悲剧情怀201006163-165饶曙光;当下中国电影的市场建设与创作发展2010065-12范雪;电影“国语”与三十年代有声片20100597-104张一玮;声音与现代性:默片至有声片过渡时期的中国影院声音史问题20100585-96陈晓云;建构中国电影研究的跨文化分析模式——评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201005139-146杨弋枢;新女性与影像中的性别无意识——以《神女》和《新女性》为个案的考察201004104-111金花子;大众文化语境与韩剧传播的叙事学分析201003158-160陈林侠;从普适到特殊:人性话语与国族政治的辩证——以《南京!南京章吉仁!》、《拉贝日记》等为核心20100183-91凌海衡;历史创伤的再现——大屠杀电影叙事的两种方法20100192-99严前海;欧美与中国电影中的“后屠杀”叙事201001100-108郭越;两岸三地“新电影”影响下的后“新电影”浪潮——以导演影响为中心的审美嬗变描述20091299-110凌燕;全球化背景下国产商业大片的本土接受20091290-98潘天强;中国电影的代际问题20091277-89李静;靳雅权;水墨动画的困境及对策200910159-160张法;王莉莉;三个新概念歧义与近年来艺术学演进20090910-18盘剑;“公众之梦”与公共梦幻空间的建构20090882-91陈晓云;现代电影院文化涵义的双重读解20090892-98刘帆;重庆市区县电影市场影院生存调查20090899-108关四平;当下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反思2009065-12沈伯俊;三问电影《赤壁》20090613-18郑铁生;沉重的话题: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20090619-26周慧玲;明星过程、性别越界与身体操作──从张国荣谈起20090483-96李道新;从“亚洲的电影”到“亚洲电影”20090377-86陈林侠;港台电影中的后殖民演绎:从“双城故事”到“台湾意识”20090387-95李政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台湾的大众空间与东京、上海——文化想象与电影表述20090396-107饶曙光;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主流电影建构20090176-84陈旭光;潮涌与蜕变:中国艺术电影三十年20090185-93丁亚平;意识形态、象征形式与自生能力——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体制变迁的路径20090194-101肖鹰;国产“大片”的文化盲视20081023-31赵晓珊;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及其意义20081077-87张鹂;关于电影语言最小语义单位的猜想20081088-97段运冬;电影隐喻:理论原点与逻辑延展20081098-106方伟;国产类型大片、《集结号》与电影产业化实质20080831-39胡大平;艺术如何穿梭于商业和意识形态——从《集结号》叙事的意义看中国当下电影生产20080840-49程惠哲;张俊苹;从《甲方乙方》到《集结号》:冯小刚电影的票房策略20080850-60王卓明;董宁宁;“中国影视民族化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200808154-156何群;大众文本:一种配方式媒介20080621-29盘剑;上海《晨报》副刊《每日电影》的公共领域分析20080643-51韩琛;马春花;内心之镜:新生代女性电影的时空想象20080652-57韩云清;卡通动物画创作的拟人化手法200804155-156李道新;都市功能的转换与电影生态的变迁——以北京影业为中心的历史、文化研究20080383-90陈晓云;中国电影中身体创伤的符号意义20080391-101梁鲲;新技术条件下的舞台灯光及多媒体艺术200803155-156张颐武;后原初性:认同的再造和想象的重组——反思1997—2007香港电影的“中国脉络”20071139-44+182-183陈犀禾;刘宇清;华语电影新格局中的香港电影——兼对后殖民理论的重新思考20071114-23+182石川;顾涵忱;族群认同与香港电影中的“北佬”形象20071124-31+182孙绍谊;“无地域空间”与怀旧政治:“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上海想象20071132-38+182刘梦溪;“艺术是克服困难”——看《范曾》,寄遐思200710123-127傅莹;激情所关注与生命所坚持的——第六代导演王小帅访谈录20070869-78张英进;武秋辰;中国电影比较研究的新视野20070879-88+167-168王一川;眼热心冷:中式大片的美学困境20070889-93杨矗;中国古装动作大片的问题与出路20070894-102徐敏;“样板戏电影”:电影工业、文本政治与献身者的国家仪式20070491-102+175-176宋光瑛;银幕中心的他者:“革命样板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200704103-111+176仲呈祥;关于中国影视艺术创作现状的美学断想2007014-11+166陈晓云;电影明星、视觉政治与消费文化——当代都市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明星20070112-18+166陈奇佳;奇幻电影:我们时代的镜像20070119-25陈犀禾;刘宇清;跨区(国)语境中的华语电影现象及其研究20070185-93+167裴开瑞;刘宇清;明星变迁:李小龙的身体,或者跨区(国)身躯中的华人男性气质20070194-104+167毕克伟;刘宇清;《春江遗恨》的是是非非与沦陷时期的中国电影200701105-113+168陈旭光;“影像的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20061288-98+167金丹元;对中国文化的不同想象及其缝合——关于第五、六代电影导演之比较研究20061299-105+168王妍慧;当代大众文化幻象的特点200612156-157曲春景;中国电影史研究中的“感官文化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主的上海早期电影研究20061094-103+167-168虞吉;早期中国电影:主体性与好莱坞的影响200610104-109+168段运冬;问题史与中国电影史的写作200610110-116沙蕙;消逝的悲歌与青春的主旋——中国电影“第五代”及其后2006094-13+166孟君;身份叙事:边缘状态的自我倾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作者表述20060914-21+166孙津;当前电影文化中的意识形态问题20060922-28+166王一川;中国大陆类型片的本土特征——以冯小刚贺岁片为个案20060781-87+159姚新勇;毛毳;西部电影:中国西部审美空间的盛与衰20060788-98+159-160钟大丰;中国民族电影产业的历史和现实200607119-125盘剑;女性与现代海派电影中的性别叙事20060384-96+159-160徐敏;电影中的交通影像:中国现代空间的视觉重塑20060397-107+160傅莹;侠义精神的影像再现——徐小明先生访谈录20060266-73聂伟;SMHM:新生代影像传播的文化模式分析20060197-102+159舒也;DOGMA95及其独立追求200601103-106+160汪淼,张俊苹我国动画产业的四大发展趋势200510127-132虞吉杂陈共生,蓄势促发——抗战时期“大后方电影”的特殊历史作用20050981-87+159丁亚平镜与真——四十年代正统电影、商业电影及电影文化趋向20050988-99+159-160周星从疏离现实到批判现实的发展路程——1905—1949年中国电影现实题材综论200509100-106+160黎青动画短片《平衡》的现实指导意义200508141-142陈奇佳梦想与欢笑——动画艺术特征阐释200506101-108+160段运冬向本体逼近:动画艺术品格探析200506109-113+160陈剑澜世纪之交的贺岁电影2005054李道新消费逻辑的建立与贺岁电影的进路2005055-11+158于文秀对贺岁片现象的文化解读——以冯小刚电影为例20050512-17+158沙蕙“天下无贼”与“贼喊捉贼”——冯小刚贺岁电影的悖论20050518-25+158仲呈祥,周月亮论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之道2005045-12+158张志忠定位与错位——影视改编与文学研究中的"红色经典"20050413-20+158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读解20050421-25+158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20050318-26+158王志敏电影美学:从思考方式到理论形态20050171-80+159罗艺军钟惦棐与电影美学20050181-94+159-160贾磊磊论“影”、“视”艺术的相同与差异20050195-99姜静楠国产电影的生存与文化立场200501100-104姜敏美感在影视艺术中的呈现200404152-154蔡贻象合法化的快感:电视的休闲文化策略200403134-138罗艺军盘点第四代——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20020583-91李怀亮国际电影贸易格局与中国电影产业对策200205101-105韩鸿影像的大众生产与意义解读200205106-111尹鸿冲突与共谋——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20010620-27贾磊磊中国电视剧的历史与现状20010628-38张东狂潮中的冷思——近期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问题思考20010250-57郑淑梅在传统的链条上——论电视剧审美的道德化现象20010258-62廖奔关于名著改编20010263-68余纪数字化生存中的电影美学200101113-119龙熹祖探索、实验、创新──关于高等图像艺术教育问题200101133-134会林,绍武夏衍电影艺术与理论20000689-97尹鸿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20000698-107张振华略论电影艺术的视觉心理机制200006108-111杜寒风迈向21世纪电影美学研讨会综述200004151-153罗艺军中国电影诗学断想19990445-47王蒙小说与电影中的中国与中国人19990348-49郑雪来外国电影理论研究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影199903189-199罗艺军中国电影理论研究──20世纪回眸199903200-206阿斯比昂·阿尔塞斯易卜生从舞台到银幕:艺术形式的变化对结构的影响19990289-94“中国影视美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199902157-159尹鸿,唐科中国电影业现状与未来展望19980454-62卓顺国为主旋律影片拓展市场——《离开雷锋的日子》的经营回顾19970579-83韦廉《大转折》构思与体现——及拍战争大片的思考19970417-24周政保《大转折》的意义19970428-32胡克电影的视觉表现方式19970432-34边国立“态势”表现的意义和艺术19970434-39尹鸿《大转折》与战争文献故事片19970439-41朱向前《大转折》刘邓形象塑造得失谈19970441-44张东战争的情感化和风格化19970444-46贾磊磊悲怆写战争壮志画神魂19970446-47潘秀通当代形态的电影及其美学观念19960695-101周政保;张东;战争片与中国抗战题材故事片19950513-20李小蒸;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的成就19950521-29李洋;杨琳;好莱坞视境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950530-39谢飞影片《香魂女》导演的话19930346-47贾磊磊影像语言的感性形式与表述机制——张艺谋影片中的视觉/心理意义19930348-54昊冬论电影构思中的视点问题19920682-91史超《大决战》的立意19920329-30李俊导演《大决战》的总体把握19920331-32翟俊杰《大决战》“国民党统帅部”导演回顾19920333-40李平分《大决战》的叙事魅力19920341-42杨光远把握总体布局19920342-43蔡继渭空间·真实·虚构19920343-44韦廉影片要拍得好看19920344-46张东《大决战》的文学品位19920347李洋《大决战》的人、史兼顾19920349丁荫楠制作电影《周恩来》的几点想法19920174-79蔡骧再谈电视剧的创业与创新19920180-84何振淦《银幕人物形象辞典》199106152-155戴维·鲍德怀尔,好东叙述与时间199103157-159葛德电影画面的本体思考19900448-54景慕逵《巍巍昆仑》创作断想1989054-6李洋回顾与梳理——新时期军事题材电影漫谈19890510-16蔡骧改革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思考19890375-78彭加瑾电视小说19890379-81J·L.斯蒂安,李醒论电视剧的特性198901174-175宋家玲试论电视剧的本性和观念19880198-104纪令仪电影电视改编理论问题198801171-172王迪格布里罗维奇对电影剧作的贡献19870557-67罗艺军《探索电影集》序19860273-76聂欣如电影的单调性语言198601122-124黄健中《黄土地》的艺术个性19850562-65关山女权主义的电影理论198504137-138黄式宪新人形象与新生活的韵律——评《红衣少女》19850337-41李芝芳纪录电影的语言问题198502139-140方驰苏联学者看美国电影评论的变化198502143蔡骧电视剧样式的新探索19840594-97罗慧生纪实性电影美学的基本特征198404123-133谢晋对电影创作几个问题的思考19840282-88宋家玲关于电视剧艺术特征的探讨19840289-95夏衍关于中国电影问题——答香港中国电影学会问19840114-18林洪桐电影本性与电影表演——从一九八二年电影表演谈起198304107-113崔永生有感于在题目上乱翻花样198304121谢晋,石维坚拍摄场余音——《天云山传奇》导演片语19830311-18黄健中人·美学·电影——《如意》导演杂感19830319-25张子君电视剧集问题初探19830344-48叶家铮银幕上的《茶馆》198302119-123吴方“我中有你”与“我只是我”198302143-144陈荒煤创造新时代更美的电影19830112-16袁文殊学习与掌握电影美学十分必要19830117-18黄宗江“电影的美”三题19830118-19邵牧君电影观念应多样化19830120-21朱穆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1982044-6吴冷西提高电视剧质量开展电视剧评论1982047-9金山我的期望19820410钟惦棐电影和电视剧要互相促进19820411-12李准大有可取大有可为——谈谈电视剧的民族化问题19820413-15黄维钧有差别就有特性19820416-19蔡骧关于电视剧的“电影化”和“广播化”19820420-23金燕玉谈谈美术片的儿童情趣198203110-114努力提高电影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记一九八一年全国故事片电影创作会议1982014-12张骏祥谈谈电影质量、电影文学、电影评论问题19820113-19罗慧生西方电影哲理化的几个问题198106108-123周传基电影声音艺术要跨进一个新阶段198105136-142钟惦棐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电影美学19810442-46俞虹爱森斯坦蒙太奇美学管窥19810464-72周传基好莱坞电影艺术总设计师198005139-142苏一平为了繁荣电影创作1979048-9夏衍历史的回顾1979049-12李准“运动电影”不能再搞了19790414-15张暧昕艺术形式的革新19790419-20丁峤要重视民族特点和风格19790420-21严寄洲大胆的设想19790421-22汪洋按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19790422-23陈播要重视和总结我们的经验19790425-26钟惦棐对当前电影工作的十项建议19790426-28柏柳坚实的基础初绽的新花19790428-31秦牧卓别林艺术启示录197903139-144田实略论民主革命时期的电影运动197901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