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序新胡艳涛-(原创)应山杨涟忠烈祠史话-随州文艺

胡艳涛|(原创)应山杨涟忠烈祠史话-随州文艺


随州文艺,诗、故乡、远方!

广水市蔡河镇照壁湾杨涟故居村貌;
应山杨涟忠烈祠史话
文| 胡艳涛
天启六年(1626)三月将尽,京城昭狱之中,“忽产黄芝六瓣,光彩远映”。时人皆以为祥瑞,东林六君子尚有生还之望。七月二十日戌时,晚明一代忠良杨涟惨死昭狱。其夜,“白虹亘天,黄芝堕地”,天地为之震动。噩耗传至荆湘,楚地悲号再失屈原,士子几绝仕进之意。
次年八月,明熹宗崩,信王即位,是为崇祯。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十一月,魏忠贤畏罪自杀于阜城。崇祯元年(1628)秋,杨之易等抄录《狱中绝笔》,赴阙下为父鸣冤,力陈苦情六款,一时朝臣上书替杨涟鸣冤者达数十人。其时魏氏余党尚在,帝仅温旨抚慰,所赐位恤只如常例,“准赠左都御史,荫一子入监读书。”孝感沈惟炳上奏再鸣不平,帝念及杨涟之死最为惨著,理应“全给荫谥,建祠赐祭”。
崇祯二年(1629)二月,自曾祖杨鸣世与曾祖母刘氏以下,悉被封赠。六月,敕建德安府祠宇及应山县专祠,春秋祭祀;发官帑给本家自行造坟,应山东乡龙兴寺西山坟茔开建,依制委官督理。九月,廷议名臣谥号,詹事府左春坊赞善姚希孟上书内阁,“请先谥惨死诸贤”,名列赵南星、杨涟等数十人。备拟杨涟“忠烈”、“忠贞”谥号,帝以“危身奉上,刚正”为宜,赐谥忠烈,“加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补祭四坛,赐谥忠烈,官一子”,谕姚希孟代撰神道碑。江南常熟县修复杨公生祠,易名忠烈祠,而嘉兴府尊之为城隍。
按同治《应山县志》,“杨忠烈公祠,在正街路东分司路口对门,每岁春秋仲月,知县致祭。”今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地处故城南门,旧名杨家山,有杨家巷,即杨忠烈公祠旧址。杨忠烈公祠选址三部亚卿傅凤翱故宅,来孙杨可銑《敬书先忠烈公祠》诗自注:“公祠系礼部傅凤翔宅,作者注:实为傅凤翱故宅,凤翔乃其兄也。上梁时闻空中乐声,咸以为异。后作公祠,其兆始验。”烈公祠当地处杨府范畴。杨府俗称杨家大宅,杨清、杨涟兄弟共居之所,附属园林西苑,占地五亩有余。
因史料阙略,杨忠烈公祠的建筑形制,我们难窥究竟。然而崇祯之初,时人“又恨借题杀公者复多漏网,请生铁筑像如岳祠秦桧故事,跪列阶下,以快朝野之愤”,从此可以想见。杨忠烈公祠内古井一口,相传井中有月色映照,遂成奇观,远近观者,岁时无间。据光绪《应山杨氏宗谱》所言,杨忠烈公祠恩设有奉祀生,自四子杨之环起,延至民初杨明福乃止,共历十代。
明清易鼎,天下纷争。应山三关控扼豫鄂要津,战事尤烈。顺治元年(1644),帝恩诏有司,春秋祭祀。四年六月,宜兴蒋永修来任知县,眼见山城满目疮痍,决心兴废起坠。蒋氏先祖曾任应山知县。杨涟为常熟令时,胞兄杨清任宜兴训导,蒋永修时随伯叔访谒。“公伯兄高贵公讳清,司铎阳羡,与愚伯叔父游其门者谭忠孝,辄娓娓道来。”顺治四年四月十六日,松江府海防同知杨之易被叛将提督吴兆胜所杀,为清廷捐躯。亦为稳定民心计,蒋永修开始重整杨忠烈公祠。“稽先朝赐公祠一所,编春秋祀及祠役银一十八两有奇。复其丁徭一黄仁俊,蠲其坟墓赋粮二十石。”为弘扬清廷恩德,在遵从明代祭祀规格基础上,稍有从优。“今上二年,削平海内,江汉朝宗。优给悉如其数,劝忠也,其云宜也。”
及后十年,应山又遭兵燹,杨忠烈公祠牵连被毁。顺治十四年(1657)二月,御史李赞元奉旨巡视湖北。方抵应山,遇到地方呈请择地修建军营,有人建言:“某所有废祠可。”李赞元亲赴勘察,目之所及,颓垣残碣,满目凄凉。经过询问,方知“即公当年旌忠地也”。于是“亟亟鸠量工材,重新公庙貌,一还榱桷几筵之故而享祀焉。”恐其事迹渐湮不彰,又决定重刊《杨忠烈公文集》。“时物色公后,特加存恤。问至其先集,则不胜宋杞之感矣。因檄郡县旁搜,久之,于尘蠹之余荟辑抄本六卷,编摩付梓。”
康熙中,应山进士闵衍拜谒杨忠烈公祠,魏忠贤等跪像尤在。其《谒忠烈公祠》诗云:“出山不负近贤冠,敬弔先生拟梦难。几许昏鸦棲古木,还将废铁铸群奸。排开宫闼头全白,问及胡官骨已寒。要典迷天今一洗,据幽佳操赖君弹。”康乾盛世已然开启,百姓生活安定,追忆乡贤功绩,怎能不生感叹?
雍正七年(1698),涂序新湖广行省奉旨,动用本省存公银两,委派官员修葺杨涟祠墓。其时,杨忠烈公祠完固无损,未经报修。次年,湖广学政凌如焕推荐杨涟玄孙杨可镜入国子监选拨,侍郎刘于义奏杨可镜文理荒谬。下部议,凌如焕降一级调用。帝闻杨可镜系两世忠义之后,着吏部带领引见,特准入国子监肄业。并谕,该岁湖广选拨甚优,凌如焕免其降级。“(杨涟)后裔子孙若稍能自立,品行无亏,虽文艺不工,亦当格外早就。该学臣将伊入于选拨之内,未必不因此起见。”杨可镜为官清廉,不失清廉家风,足见凌如焕洞察如烛。
乾隆十七年(1752),湖北巡抚恒文奏明,动用本省存公银两,委派官员修葺杨涟祠墓,由应山知县郑捷甲承修。历时两年,至乾隆十九年竣工,报部备案。乾隆三十六年(1771),杨可镜因足疾致仕,退居应山。此前,应山杨忠烈公祠濒临倒塌,杨可镜遂请官修,应山知县谢玉锡重葺完善。其又闻德安府忠孝祠常年失修,水毁将倾,因祠内供有先忠烈公,遂请官修。德安知府罗暹春任翰林时,与时任户部郎中杨可镜相友善,费九万文钱,彻旧而新,并亲撰重修碑文。
迨至清末民初,应山杨忠烈公祠修缮情况不明。
应山杨忠烈公祠,历代为官方祭祀设施,虽由杨氏后裔中优选奉祀生主理,然限于礼制,子孙不获配享。顺治四年,杨之易殉国,清廷恩荣有加,追封湖广副使,委员祭祀,但木主亦不得配享杨忠烈公祠内,成为杨氏族众之憾。
应山陈壁元撰《述庵司马建修杨氏宗祠记》,曾有如此疑问,杨涟、杨之易、杨苞祖孙三世官居高位,“而杨氏究未有家祠焉”?其实,从杨可镜修撰家谱时,明言不录诰命、碑铭,可见杨氏家族行事低调的风格;历代清廉为官的家风,亦或是族无家庙的主因。
道光元年(1821),杨涟八世孙杨祖宪举孝廉方正。杨祖宪原名炳,字星若,又字述庵。幼贫不能读,叔伯祖杨沛见而忧心,为延名师,助膏火,历年不懈。“述庵为诸生时,即有另立杨氏家祠之志,未逮。”道光五年,祖父母及父母皆受封赠,“修冢祠之愿未遂也”。他能做的就是从俸禄之中,分出修葺忠烈祠宇与厚待族人的银两。道光九年,部选山东博平知县,调掖县。擢升同知,未任而卒,时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士民皆悼恸之。修建家庙的夙愿,终未达成。
其妻殷氏,体其夙志,尊其遗言,约其七世祖勉斋公嫡派族人商酌,将南关厢坐东向西市房前后四层的家产,改修祠宇。亲自规划,督造营建。又将蔡家河田七十四石,捐献作为春秋两季的祭费。祭田每岁课租,除开祭祀费用外,盈余存于祠堂,为族中弟子延师课读。“则自副宪公以下,杨氏历代之灵,具皆得所凭依。”
时至民国,应山杨忠烈公祠虽还由晚清奉祀生主理,官方已不再拨付经费。杨明福、杨维鼎等召集族人商议:“国祭先忠烈公,固有由来,礼制完备;家祭之礼,如何操持,未有前例。”民国八年(1919)始,于杨忠烈祠正殿后增修祠宇,以祀始祖及昭穆考妣。历时两年,于民国十年始告落成。祠宇结构精巧,遥对印台山。
民国十一年(1922)二月,应山县知事洪寿昌来任。因杨忠烈公祠缺乏财产保管主任,杨明福拜谒洪知事商讨。谈及忠烈公遗事,洪寿昌感慨万分,激于义气,提出“因仿行国祭之例,率邑人士整衣冠,肃容止,跻堂敬谒。”民国十三年(1924)二月,巴东张焜继任县知事。就专祭忠烈一事,张焜表示:“有洪令导其前,复有张令步其后。”如此祭例,行之有年。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双十节,日军由信阳进攻平靖关。22日,因国军六十八据守,日军久攻不下,由黄蓬坳偷入县境。24日拂晓,日军第十师团冈田支队攻占县城,应山沦陷。由此,日军占领县城达八年之久。
日本侵略军占据县城后,将小西街、永阳书院、万寿宫一带及北关、南关部分房屋拆除。1942年,汪伪县政府准予无房居民在东关南建房。据战后编纂的《应山抗战史料》(1948年5月)统计:“飞机轰炸及拆毁的有八角楼、(杨涟)忠烈祠、乡贤祠、蔡氏祠等处,损失无法估量。”日据时期,城市风貌巨变,文化肌理尽毁。
自崇祯二年(1629)始建,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犹存,杨涟忠烈祠屹立应山三百多个春秋,风范桑梓,惠泽后坤。
注:作者系广水市作协理事,随州地域文化研究民间爱好者。

杨涟藏海涛砚墨影;

苏州沧浪亭五百明贤祠石刻杨涟像;

位于杨家山的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

随州文艺,一个有情怀,有责任的公众号!您还没关注?
(关注后会告诉您投稿方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