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广场廊坊老街讲故事|一口刨猪汤,找回记忆中的“幸福感”-慈云老街

老街讲故事|一口刨猪汤,找回记忆中的“幸福感”-慈云老街


在重庆,有许多有趣的民风民俗,它们见证了古巴渝的文化演变,承载着老重庆人的美好记忆,凝结了一座城市的文明之魂。在本期“老街讲故事”中,将带您了解重庆制作刨猪汤的民俗,寻回记忆中的老味道,向您讲述重庆的传统习俗。

除了重庆,我不会再爱上任何一座城市。不仅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更因为这里有我记忆中的“幸福味道”。漫长的冬日里,一顿热腾腾的家乡饭菜大概是最馋人的思念,这种思念后来变成了一种浓浓的乡愁,只有家乡的味道方能化解。
在重庆这座热辣的城市里,除了火锅,还有一种味道,也拥有神奇魔力,能让人在平淡的日子里,依然感受到温暖、富足且有滋有味,这就是一碗热乎乎的刨猪汤。
刨猪汤是我国西部,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习俗,是重庆乡间,年前最隆重的预热铺垫。一般在阳历的12月,也就是农历的冬月时节开始,人们便开始了忙碌。

儿时打牙祭的盛会
在过去的日子里,经济十分落后,总有人因为生计放弃享受,与美食擦肩而过。所以,儿时的我们能吃上一口刨猪汤,就是一年中最幸福的事情。
刨猪汤不光美味,杀猪的整个过程也十分有趣。还记得邻居叔叔家里要杀肥猪,院坝里的小孩高兴得很,早早就起来围观。叔叔先提前找好杀猪匠,把灶挖好生火,再端来一口黑铮铮的大铁锅,放在灶上,烧一锅滚烫的热水,等待着主角出场。

此时,待宰的大肥猪还优哉游哉的吃着东西,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就快要结束了。当它被赶到一块大石板跟前,看到杀猪匠拎着的那把杀气腾腾的大刀时,它那根迟钝的粗神经才终于被触动,肥猪死命挣扎,却发现为时已晚。三五个叔叔扑上去,七手八脚地把它控制住,杀猪匠趁这个空隙,完成宰杀。只听见肥猪哀嚎一声,结束了它短暂的生命。

我们在一旁看热闹,胆大的,就叫了起来,胆小的,就捂住眼睛不敢看,婆婆拉着小孩的手笑呵呵地说:“不要怕,要高兴,这可是一年的大丰收呢!”

肥猪宰杀后被抬到灶边,用开水冲烫全身,猪毛变软后更容易去掉。那句“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俗语就是形容这个场景的,后来这句话的意思又被人们延伸,形容一个人豁出去了。可见,很多时候,我们的文化风俗,都是从生活中演化而来罗宏明,那些看起来粗鄙的事情,可能成为最好的文化素材。

猪毛收拾干净后,又到了杀猪匠秀手艺的时间,他三下五下就将猪肉大卸八块,白花花地摆成一排。接着,精选猪身上最美味的部位切成块,消费广场廊坊放到大锅里炖煮,隔个几分钟,最新鲜最原味的刨猪汤就出锅了,再撒上翠绿的葱花,色泽鲜亮,香气四溢。
当时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并不追求过于精致的生活习惯,看似简单的烹饪方法也能带来好滋味。作为水和火之间的媒介,“煮”这种烹饪方式将温度传给食材,让美味释放出来。热闹的沸腾下,蕴藏着幸福的滋味。

重现记忆中的温暖
如果说,以前的刨猪汤,代表的是一种幸福感,那么现在的我们喝刨猪汤,是为了“追寻”记忆里的幸福感。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条件越来越好,刨猪汤不再是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稀罕美味。嘴馋的时候,就可以约上几个好友,到重庆乡间去吃最原汁原味的刨猪汤。
或许,我们喜欢的不只是刨猪汤,更是朋友们聚在一起的这股热闹劲儿,不管任何时候,只要吃上一碗热热的刨猪汤,就感到亲切又熟悉,让记忆深处,渗出童年那温馨、喜庆又熟悉的年味,似乎一刻也没有离开。

儿时,一盆刨猪汤带给我们的惊喜,已经变成日常生活中平淡烹制手法。我们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怀着对食物的理解,人们不断地尝试着全新的烹饪方式。各种以猪肉为主食材做出的美味数不胜数:炒猪肝、回锅肉、粉蒸肉、现炸酥肉、红烧肉……每一种都承载了童年看杀年猪时最快乐的记忆。

无论火候的老嫩,还是味道的浓淡,各家各户的烹制手法千变万化。相对于技巧,在制作刨猪汤时倾注的心意,才最值得回味。对我们来说,刨猪汤早已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是被保存在岁月和生活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沿袭幸福的味道
不知不觉中,时间越走越快,在吃的法则里,民俗风味重于一切。由刨猪汤带来的美味,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
未来,再次吃起刨猪汤的时候,就能回忆起大家围坐桌前,互相分享美食、嬉笑谈天,共同感受浓浓的年味儿的场景。刨猪汤以独有的方式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去向,不忘昨日来处。

假如味道有记忆,儿时吃刨猪汤的喜悦,一定是沉淀在记忆深处的幸福感知。在未来,也要时常回味那最本源、最质朴、最真实的生活方式,传承重庆的民俗文化,延续每个重庆人记忆中的幸福味道。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