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妃吧节奏的魔力——晏殊《浣溪沙》(陈可抒讲座实录10)-可能的抒情

节奏的魔力——晏殊《浣溪沙》(陈可抒讲座实录10)-可能的抒情

节奏的魔力
解析晏殊《浣溪沙》
陈可抒/文
陈可抒:今天是系列讲座的第十讲,晏殊《浣溪沙》: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昨天通过李清照的《词论》,略略讲到了宋词,尤其是婉约一路的大致传承。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北宋词中第一个开宗立派之人,晏殊。
一,开宗立派
词这种文学形式,到晚唐开始形成气候,形成了以温庭筠和韦庄为代表的花间词。然后,就是我们都很熟知的,以南唐二主李璟、李煜以及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再之后,就是晏殊了。
晏殊以《珠玉词》传世,他的儿子晏几道在填词上也非常有成就,有《小山词》,经常被人并称二晏词。也有人把晏殊和欧阳修的词,并称为晏欧词。无论是二晏词还是晏欧词,都是词在花间、南唐以后,第三个蔚然气象的流派。
当时公认的并驾齐驱的大词人有三位:晏殊、张先、柳永。
柳永作词很流行,但是语言偏于通俗,为民间所喜好,基本后继无人。张先是一个小官,交友不广,所以也没有形成很大的气候。只有晏殊,在真宗、仁宗两朝都做了很高的官职,一手提拔了范仲淹、欧阳修、宋庠、宋祁等后进,俨然成为词坛领袖。引领一个时代,这是很难得的。
更重要的是:词在北宋初年,一直呈现一种“断层”的态势,近百年时间里,只有十几个作者,二十多首词,李清照在《词论》里也提及了,“破碎何足名家”。
晏殊的珠玉词,也算得上是横空出世的大作了。一般都认为宋词发轫于晏殊。
晏殊的珠玉词,确实也很有艺术高度,更有人将晏殊与他的儿子晏几道,与南唐二主父子相提并论。
晏殊的仕途还算平顺,称得上是一生富贵,所以在许多词里隐隐有雍容华贵之像。
当然,很少有人能够一路平顺毫无波澜,晏殊也概莫能外,他在仕途上也经历过三次贬谪,所以他也曾有一些感慨非常的作品,比如,“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等等。只是这样的作品并不很多。
另外,晏殊在词上比较注重格调。柳永曾经因为官职的问题找他去疏通关系,晏殊问他:“你写词吗?”柳永回答:“是的,像您一样,也写一些。”晏殊却冷冷地说,“我虽然做词,却从来不用‘釆线慵拈伴伊坐’这样的语言。”
“釆线慵拈伴伊坐”,正是柳永的句子,放在今天写现代诗,大概就是“我穿着睡衣懒懒地躺在你的腿上”之类的。晏殊不太瞧得上。柳永只好告辞。
很多人通过这个故事,说晏殊作词的态度,还算是比较严谨的,有晏殊“平生不做妮子语”的评论。
(但我认为这件事情没那么简单,在此就不细讲了)
二,诗词解读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这首词: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其实是化自郑谷的一首诗,尤其是“去年天气”一句,完全是照搬:
和知己秋日伤怀(唐·郑谷)
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亭台。
梁尘寂寞燕归去,黄蜀葵花一朵开。
郑谷写的是燕归去和一朵开,晏殊把它改成了花落去和燕归来,不过确实高明了一大截。
而且是从第一句就开始高明:郑谷起头用的是“流水歌声共不回”,流水和歌声一同消逝,不再回来,是很伤感的开头,然后又是“去年天气旧亭台”,情绪是顺承的。
而晏殊的起头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如果单看这一句,做首诗,喝杯酒,还显得很豪迈呢。
而这时再加一句“去年天气旧亭台”,便把整个的调子来了个急转,用的是先扬后抑,逆挽的手法,更加有冲击力。
“我做一首新词,便痛饮一杯酒,但抬头看看,还是去年的天气,还是旧日亭台。”
这个“去年天气”写得很妙——当然,功劳是郑谷的——天气还分什么今年去年?明里写天气,暗里写的是心情、境遇。
这两句加在一起,就变成了某种困局——新词也写了,酒也在喝着,但天气和亭台依旧,没什么改变,没什么新的东西,唉。
刘希夷写“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的是世界不变,人事变迁。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的是世界不变,便成困局之感。可以比较着来体会。
这两句感概以后,略嫌不足,便稍稍加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又要落山了,几时归来呢?归来时能有什么变化吗?
这便是词特殊的妙处,“夕阳西下几时回”在此起到了一个余音的作用,若是写成两句,写太实,写太满,便很难写出这种迷惘困顿的情绪,加这么一小句,正合适。
(这个说法好,整首词就是印象派的。)
无可奈何两句,肯定是比郑谷的原句要好太多了。而值得一提的,是晏殊也用这两句写成了一首七律:
元巳清明例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晏殊《示张寺丞王校勘》
元巳清明假日还没到来,小园幽径之中,我独自徘徊着。春寒时轻时重,总有斑斑细雨,酒已宿醉可是我也禁不住要再饮几杯。
然后便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是一个司马相如的典故,形容的是仕途不得志,青钱万选也是个典故,形容的是文采出众。这两句意思是讲:游人中有很多才子,可是要好好选一选人才啊!这首诗的题目是《示张寺丞王校勘》,那当然这番话也是对张寺丞、王校勘的泛泛的寄语。
我们看到,一模一样的两句话,放在这首诗里,就完全变了味道——最后“莫惜青钱万选才”这样的寄语评论,把全诗的感觉带到了说教上,丧失了那种淡淡的惆怅之味。
就算是换一种写法,又能挽回多少呢?我看很难。刚才提到了,这样一种怅惘的情绪,最好的结尾就是加上一个轻轻的余韵,“小园香径独徘徊”。否则很难与之相衬。
明代的沈际飞评论说,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两句,肯定是非常工整、非常漂亮的对仗,但是感觉上却天然就是一段词,不是诗。
清代的张宗橚也评论说,这两句话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如果写作七律,未免软弱了一些。
这些评论都非常精当,诗和词的味道就是非常不同的。接下来,我们结合晏殊的几首诗来谈一谈节奏和韵味,进入词的奥妙。
三,节奏、韵味、词的奥秘
首先,我们要知道,节奏是诗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讲现代诗的时候,经常提到,“正确分行就是诗”,也正是强调从节奏便写出诗的味道来。节奏上自有内容在。
比如现在年末了,很多公司要开年会,一般而言,三句半是少不了的——为何?又简单又俏皮,很能活跃气氛。
而这个俏皮,便是三句半的节奏所天然带来的。在读完三句的时候,再敲一下锣,然后再接上瘸腿的那半句,效果就出来了。这就是节奏蕴涵着内容的最简单的例子。
类似的内容,卢延让写“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听起来就像数来宝,不庄重,辛弃疾写“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就动静适中,很有味道。这都是节奏的奥秘。
晏殊有另外一首著名的词: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类似的,杜甫也有一首诗:
今日苦短昨日休,岁云暮矣增离忧。
霜凋碧树待锦树,万壑东逝无停留。
——杜甫《锦树行》
“严霜凋伤了碧树,又欲要凋伤锦树,啊,无数的溪流都向东流逝,没有什么是停留的啊!”
杜甫这两句诗,韵律严谨,适合说理,写作文的时候引用比较合适。
而晏殊这一句呢,其中的语素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几乎每一个词里都蕴涵着很深的个人情感在。而且,这种长长短短的节奏,更适合情感的抒发。
像下面两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又比较齐整了,感情的抒发便不那么奔腾了。
简单讲,字数多,情感投入就总会多些,字数少,情感投入就总会少些。“昨夜西风凋碧树”,先起了一种伤感的气息,然后心绪低沉,情绪自然就应当弱下去一些左央,所以是四个字“独上高楼”。
(孙老师:词正好长短交错着,就更灵动)
对,灵动。
此处若是写,“昨夜西风凋碧树,无言独上最高楼”,淑妃吧就不灵动了。
而词和词之间的比较也很有意思,有的节奏用得好,有的就差些。
大家都知道李煜有一首著名的词: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晏殊有一首《采桑子》,正好可以比较一下:
樱桃谢了梨花发,红白相催。
燕子归来。几处风帘绣户开。
——晏殊《采桑子》
红色的樱桃谢了,白色的梨花又开了,时间过得如此之快,所以是红白相催。和“太匆匆”是一个意思。
我们知道,四个字比三个字的结构要稳定,四平八稳嘛。
所以,“红白相催”更偏于稳定的叙述的感觉,“太匆匆”呢,就很急促,很有劲。
晏殊的《采桑子》,偏重于写一种缓慢闲愁的情绪,李煜的《相见欢》,写的则是悲切之心。情绪不同,相配合的节奏当然也要不同。
总之,词有很多妙处,是诗不能具备的,而词与词之间,不同的词牌与词牌之间,也有很多妙处的不同。像晏殊就比较擅长写《浣溪沙》,不太擅长写《更漏子》。是性格、情绪、节奏,都深有关联之故。
四,结语
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1,北宋词发轫自晏殊,不可不知。《珠玉词》不可不读。
2,由于节奏变化的灵活,词更容易写些情绪的转折。
3,诗词节奏中,自有内容在。
4,性格、情绪、节奏,深有关联。
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全文完)
《中国古典诗歌28讲》,以中考必考28首诗为基准点,系统串讲传统诗词。
讲座入群:公众号后台回复“寒假抄诗”,会获得入群二维码。(如果群满了,请耐心等待刷新)
招募抄诗群群主,及工作志愿者,详情请联系藤小瓜(微信:tengxiaogua)。
抄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