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寿衣门育儿案例|一场父子之战引发的思考-果妈总是有办法

育儿案例|一场父子之战引发的思考-果妈总是有办法

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我们为人父母一生的必修课。今天的案例是给大家的“作业”,欢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看法!
我们常说,家是温暖的港湾,然而亲情的小船却经常“说翻就翻”,甚至引发“家庭战争”,究其原因黄逸梵,很多时候是因为家庭沟通出了问题。
本周给大家的一个案例就是这样(案例中的儿子小学三年级):
…………
晚上妈妈和儿子一起看书,儿子趴在沙发上,两条腿跪在地上新买的滑板车上。这时难得早回家的爸爸走过来逗儿子,用脚将儿子的滑板车弄到一边,儿子的腿磕到地上,疼哭了。
儿子立马起急回踢一下滑板车,撞到了爸爸的脚,疼得爸爸嘶嘶直叫。接着爸爸就带着怒火对儿子吼起来。爸爸计划第二天要踢足球的,这下估计踢不成了,批评儿子不应该对他这么暴力,这是不尊重爸爸!
接着他又提起儿子以前对别人的恶作剧,还扬言明天就把这个滑板车扔掉。爸爸说要通过这个事,告诉儿子恶作剧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感受,希望儿子引以为戒。
但是儿子根本不认同爸爸所说的,他认为自己现在并没有恶作剧,而且之前的恶作剧别人也很开心呀,然后儿子喊着讨厌爸爸,让爸爸走开。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对儿子说爸爸是在和他开玩笑,你不应该对爸爸那样。但是儿子并不理解爸爸。最后是爸爸一个人进了自己房间。我跟孩子书也看不下去了,孩子去睡觉,我却睡不着,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妈妈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爸爸此时进来,一下子破坏了母子间阅读的愉悦感,爸爸选的时机不合适,那爸爸该怎么参与进来呢?
其实爸爸平时工作特别忙,难得能够主动参与到亲子互动中来,非常值得表扬。但爸爸以这种方式和孩子逗趣,我认为有点不妥当,不仅伤到了孩子的身心,还带着情绪对孩子旧事重提,加上言语上的刺激,这样就更激化了亲子之间的矛盾。我觉得爸爸至少要放下姿态,跟孩子道个歉,关于这事我得跟他沟通一下。
最后,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对发生的事没有进一步的沟通总结,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怎么才能尽量避免类似事件再发生呢?
回想以前,我家这对父子也出现过类似的纷争画面,慢慢的一家人都习惯了彼此的相处模式。作为妈妈,我可能批评爸爸不该对孩子用这种方式,再批评孩子不应该那样对爸爸,批评他们在以暴制暴,结果我自己对他俩也很气愤!心里也意识到这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但自己也知道这样做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想到我跟孩子之间也会有矛盾,比如辅导作业时的鸡飞狗跳、面目可憎的画面,这个时候爸爸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进来好呢?
家庭关系、夫妻之间、亲子之间的和谐,需要怎么用心经营和建设会更好呢?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们在日常亲子互动时,是不是也遇到过相同的经历或类似的感受呢?会不会因为亲子关系的问题影响到夫妻关系?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矛盾时,怎么做才能及时有效的促进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和谐呢?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你对这位妈妈有什么建议?欢迎留言和我分享吧!本周五我会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

陈玲玲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妇女儿童发展研究专家,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哲学专业背景,国家首批获得认证的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天使投资人,曾任美国上市教育集团副总裁、国内领先教育机构总经理,天津卫视大型职场招聘节目《非你莫属》BOSS团特邀嘉宾,中国教育报评选的“优秀校长”,被国内多家幼儿园、小学家长学校聘为名誉校长。
著有“果妈总是有办法”系列《给孩子句号不如给孩子问号》、《给孩子鱼不如给孩子渔》,极具实操性的亲子沟通方法深受白领妈妈们追捧,被誉为从生活中成长起来的“育儿实践派专家”。
果果
外号“蚊子”,2004年出生的天秤座暖男一枚。
喜欢读书,喜欢分享,喜欢旅行,喜欢美食,会做一手好菜,给自己的人生规划是将来要做一名教授,这样既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又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认为“我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过得像自己的样子”!
小学三年级时曾获得全国性英语大赛第一名,五年级时被北京市某重点中学实验班提前录取,六年级时与妈妈合著《给孩子鱼不如给孩子渔》一书。小学期间一直是校管乐团成员,该管乐团曾在北京市学生艺术节和亚太管乐大会上获得金奖。2017年11月以听力满分、总分110分的成绩通过托福考试。
【育儿实践】往期回顾
育儿实践之儿子说要跟喜欢的女生表白
提问,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果妈解读《妈妈都怪你把我生的太丑了》
不要让你的面子变成对孩子的道德绑架
案例分析之亲子阅读竟然把孩子问哭了
推荐阅读:
孩子不爱读书?妈妈用了这两招让孩子变成了小书虫!
从亲子共读到自主阅读,如何协助孩子跨越这道门槛
早晨叫孩子起床很难?试试这几个小游戏,保证皆大欢喜
开学第一个月,家长再忙也要做好这几件事
启蒙教育这么做,孩子未来妥妥的
带孩子去旅行就应该这样,可惜90%的家长都做错了
孩子总爱丢三落四?5招帮娃养成好习惯
尴尬癌犯了,这个红包该不该当面拆?淘宝寿衣门

关注果妈总是有办法
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