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乐惠解读张黑女墓志:“黑女”是北魏皇族的一个共有的名号-三金墨韵

解读张黑女墓志:“黑女”是北魏皇族的一个共有的名号-三金墨韵


魏碑《张黑女墓志》非常著名,乃魏碑之极品。魏碑体的特点是棱角峻硬,竖横似折骨断簪,撇捺如刀砍斧劈,但《张黑女》却用笔圆润,近似楷书,笔笔婀娜多姿,字字典雅华贵。清人何绍基评曰:“化篆入楷,遂而无种不妙储世新,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今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就是“张黑女体”。
X

不过笔者此文并非观摩书法,而是探讨一直被人们忽视的墓主人名号的原始本义。
《张黑女碑》开篇即言:“南阳张府君,讳玄,字黑女,南阳白水人也,出自皇帝之苗裔……”“张黑女”并非一妇人。从碑文记述的墓主人世系看,与《魏书·序记》记载的魏帝世系雷同。死于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的太和十八年(公元531年)。碑文称其死为“薨”,可见身份之高贵。
黑女死于英年32岁,但已官至“羽翼天朝,爪牙帝室”的南阳太守了。黑女的曾祖为吏部尚书,祖父是中坚将军,父亲任荡寇将军。张黑女之妻是巨禄太守之女。
从《魏书·官氏志》可知,北魏时代,一个人的官位高低全由其姓氏(部族名)尊贵程度决定,什么姓氏可担任什么官职都有定规。这个张黑女明显是北魏皇族出身。
问题是,有如此高贵身份,显赫官职的人,他怎会以柔弱女子自比呢?并且还是一个黑女!
此人自称“黑女”显然不是因为他的户口无法落实,或者从小营养不良脸有菜色,而是因为鲜卑习俗如此,只有特别尊贵的人才可以“黑女”自名。
墓主人大名“玄”,本义就是黑色,他是“字黑女”。笔者已经指出,鲜卑人的所谓“字”就是部族名,这也是“字”的原始本义,即出身之氏族,血缘之标记。既如此,“黑女”应该就是北魏皇族的一个共有的名号。
笔者以为,古老“女”字的原始本义就是猴子、猴人。甲骨文“女”字画的就是一个猴蹲状的人。在甲骨文中,“女”、“母”两字的字形完全相同。但古籍通常不用“女”来指称女人,而是以“母”来指称女性。而这正是今天藏语的一大特点。
特别要注意,满洲语至今仍然把猴子叫作“女”,通常是读作“别女”(bi-nio)。在阿尔泰语中前缀“bi-”有“聪明”之义。如蒙古语把猴子叫作“别申”(bi-shen),意思就是“聪明的猴子”。
明初《女直译语》记载:“猴,莫虐。”词根是“虐”,与“女”的读音相同。前缀“莫”是“mu”的注音,就是“母猴”(mu+女)的意思。苯教就是以猴为阴、以猴为女性始祖的。
在阿尔泰语中,猴子亦叫“mi”(猕、弥)。《金史·金国语解》:“妇女,阿灭。”(a-mi);又曰:“媳妇,爱免。”(a-mi) ;“伯娘,阿参”(a-shen,阿申)。“公主,别吉。”(bi-ji别姬);所有这些都是对女性的尊称,本义都是猴子。苯教就是这样以猪配天,以猴配地的。
猴既然属阴,自然可以代表大地,因为地属阴,自然可用猴来指称大地的统治者。应知这种观念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如“喾”(读gao,藏语是猪的读音,在三皇五帝序列中排位第三),他又名“夒”(读rou,猱的异写),本义就是猴子。
当猴崇拜习俗完全隐去之后,这“女”字才专指女性。而魏碑《张黑女》之“女”使用的正是这个古老汉字的原始本义!
此“黑女”也就是“黑猴”,一个极为尊贵的名号。碑文记载,黑女的祖父名叫“具”,明显是“狙”的异写。其实推而广之的话,“wei”(魏)这个读音在藏语就是猴子的意思!
关于“黑女”,现已经流行说法是,“女”要读作“汝”( rǔ),古代两字可通借。但问题是,明摆着有汝字在,古人为什么还要在如此庄重的碑文上使用极易引起误解的“女”字呢?
笔者以为,上述这个解释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仍未把问题说个明白。“汝”作为雅言中的人称代词,原本也是猴子的意思。“汝”明显来自“猱”,此两者才是真正的同源字。猴子能成为尊称代词,是因为在整个华夏文明起源过程中,帝王贵族都有猴名,最后就泛化成了普遍使用的尊称代词。应知在古代汉语中,淘乐惠这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其他猴名如“厥”(獗)、“渠”(狙)后来都成了尊称代词。
我们还要看到,以猴为号习俗在后世鲜卑人中延续着。《隋书》记载,鲜卑背景的隋文帝杨坚姓“普陋茹”。此“普陋”实为“孛罗”的异写,阿尔泰语意为蓝色。而“茹”就是“猱”。这“蓝猱”就是“天猴”,显然要南阳太守的“黑女”更为尊贵。
当我们知道了“女”的本义是猴子,就真正理解了为什么黄帝之姓“姬”以“女”为旁,因为上古时代,此“女”主要不是指女性,而是指猴子。
那种以黄帝的“姬”姓为依据,说上古社会是母系社会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北方游牧民族自古就以征战掳掠为生,妻妾大都从征战中掳掠而来,这种生存方式已经注定他们的社会不可能是母系社会。
当知道了“女”的本义是猴子后,古老族名“女直”和“女真”的含义也明朗起来:族名中的“女”都指猴人,而不是女人。
其实蒙古语至今习惯后缀-chi来表示人,“女直”就是“猴人”的意思。此外古代蒙古语也习惯后缀-zhen来表示人(对应字是“朕”),如在《蒙古源流》中,“蒙古族”都被写成了“蒙古贞”。再如《南齐书·魏虏传》记载有13个鲜卑官职,都后缀“真”,都叫“**真”。由此可见“女真”称谓也并非讹传,也是“猴人”的意思。
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知道了“女”的本义之后,古籍记载中的“女国”迷雾就不可阻挡地烟消云散了:
《旧唐书》记载,唐代青藏高原东部曾有“女国”的存在。其曰:“东女国,西羌之别称,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不过除此之外,中外史书中再无“女国”的记载了。并且考之汉代以来西羌事迹,皆无有女人为王的习俗记载。
笔者以为“女国”记载大多是内地汉人的讹传,西羌建立的“女国”并非真的由女人统治着,此“女”指猴子,他们延续着甲骨文女字的本义,女国是猴崇拜国度。
继续上溯的话,西周初期,黄淮平原上也存在过“女国”,且实力强大,他们与周天子分庭抗礼达数百年之久。“女国”的兵锋甚至数次达于周王朝京畿,吓得周王抛下都城逃命而去。但从古籍记载中我们看不出这是一个母系社会国家,他们有以女人为王的习俗。
史前时代就存在了的猴祖观念、及以猴为尊的习俗,在华夏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作为研究东方文明起源史的人,岂可视而不见哉!

做书法人自己的媒体!
品味艺术,享受生活!
扫描(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shuzhongx123

本期组版:三金小墨
欢迎关注
欢迎投稿
欢迎合作
声明‖图片或内容来源于网络,用于非商业途径,由三金墨韵微信平台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